大學專訪泰國留學人物訪談專欄

泰國 馬希竇大學 國際學院 | 如何善用校內資源,從哲學系接軌職涯

劉之筠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系

Mahidol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
泰國 馬希竇大學 交換學生

過往經歷 : 

臺灣文學館 展示組實習生

均一教育平台 動畫腳本寫手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校系選擇 : 臺大哲學系

當初志願會想選填哲學系,起初比較核心的想法是因為想學習如何有效跟身邊的人溝通比較沉重或討論起來比較容易吵架的社會議題。我畢業自市區的公立高中,就讀高中期間有機會透過學校的國文老師、公民老師討論當時的校園白色恐怖的事件,或是彩虹遊行等容易出現不同聲音的社會議題。開放式的討論學習,讓我開始能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所在的世界,也是我與哲學概念的起源。

我對哲學的第一個詮釋,其實是它是一門理解人們如何思考的學問,舉例來說 : 當我想要更進一步跟家人談論就是有關性別多元性別議題時,總是遇到挑戰以及交流後無疾而終。總結之下,過去的討論通常是在沒有多加蒐集資訊下所發生的,換句話說,如果我能夠充分理解家人們的思考邏輯,是不是我就能夠找到溝通的突破口?

高三下學期就決定要讀哲學系,只是我自己知道學測的物化跟數學科目都比較差,所以幾乎一考完就決定繼續準備指考,並把成績就訂在能順利申請台大哲學的標準,最後也如願成為哲學系的一份子。

哲學系職涯想像:過往最讓人擔心的就業問題

坦白說,當時選擇哲學系確實是一個相對衝動的決定,做升學規劃時更多的是只有概念及方向 ,對於能夠任職的產業、職能方向都沒有具體的目標,也是一直到後來讀大學後才對能夠發展的方向比較清晰。

其中像是到台灣各地參加影展、遊行活動的過程,與長期深根的在地團隊交流關於在地組織及 NGO 的運作模式,對於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很有價值與意義。初步鎖定方向,如果想要加入類似的組織或是從事以此為目標的工作,必須要對於社會議題有更多的接觸及瞭解,反之,哲學系可能對此只屬於稍微沾到邊。

以上正是前面提及關於「衝動」決定的原因,主要是入學前對於所有科系的性質並沒有很全盤的了解,甚至還有很多我沒有聽說過的科系,例如我是進入臺大才知道社會學系。後來自己也因為想要更加深入探究社會議題的沿革,進而選擇輔修社會系,因此對於擔心就業問題的哲學系學生,或許雙主修或輔系的規劃會是不錯的解方。

(對於學涯、職涯方向不確定,推薦臺大學生多加利用學習規劃辦公室)

哲學系職涯想像:過往最讓人擔心的就業問題

臺大哲學系 : 校系探索與個人適性

開始正規的哲學系訓練,從基礎開始認識到各種哲學流派,提及每一位哲學家及其思想時,教授也都會補充社會背景,探討他們當時為什麼想要提出這個理論,以及理論背後想要回應的政治現況。單就課程的學習方式及內容,拆解論證的邏輯、指出邏輯的謬誤等都是蠻有趣的過程,不過更深入的認識自己後,逐漸發現自己與哲學的衝突。

我發現對於很符合邏輯的事物,並無法引起自己深究的熱情,因為它有時候反而會失去多元性。 我更想要探討一些現實發生的案件或是人與環境的互動,每個人做選擇背後的原因與動機,是否合乎邏輯可能不是議題中最讓人在意的部分。

雖然乍聽之下好像沒有直接關係,哲學雖然精進瞭解問題以及溝通討論的技巧,不過很難幫助我全盤理解正在發生中的社會議題,因為光是讀理論就可以貫穿整個大學生涯,像是西洋哲學、古希臘哲學都可以一路修到大五還有相關的選修可以進修,相對能夠接觸到現代理論的機會較少,可以說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輔修社會系 : 統合不同科系間的特色,找出適合自己的組合

我從大一開始,因緣際會選修到《臺灣研究學分學程》 ,藉此認識國內自然生態、美術、文學或是政治、社會等領域的發展,也正是因為透過這些課才開始認識到社會學,所以接著嘗試性選修社會學的入門課程,到後來確定選修社會學系的決定。

接觸社會系的過程中,讓我覺得自己的世界確實有被擴大,原來每個議題當中有許多結構性的因素可以被討論。未來當再次看見結構性的因素時,便會覺得自己也能夠成為行動者,因為你確實知道付出行動是在回應所看見的困境。加上我自己本身對性別議題很有興趣,社會系裡面就算不是標榜討論性別主題的課程,其實我都可以在裡面融入相關的探討。

觀察兩個科系之間的差異,系上的社會關懷的程度是在老師跟同學間都能感覺到的特質,這種同理心不僅是個人特質的展現,而是學科的訓練會讓人自然地去思考,每個行動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結構性因素或是內在的狀態等。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在乎同理的一個學科,也反映在研究方法如何去接納更多元的聲音,開拓世界的同時也保有批判跟反省。

交換學生 : 善用大學提供的豐富資源延伸所學

決定申請交換學生的契機並沒有非常強的目的性,一直到升上大四時腦中才出現出國留學的念頭,因為不時就會看到學姐們的社群媒體分享在海外的風景和趣事。而我因為輔系的規劃,原本的修課時間就勢必會延畢至大五,剛好多出來的半年正好適合學期交換。

另一方面,前面一直提及的多元性算是在台灣普遍校園中比較難接觸到的性質,而國外的校園環境更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同學們。即使是國際學生組成比例較低的國家或學校,也能夠去觀察當不同的國情面對同樣的社會議題時,當地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聲音或具體行動,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持續探索一直以來關注的領域。

馬希竇大學 泰國留學經驗分享

交換學生:為什麼選擇泰國 & 馬希竇大學?

由於想要延續自己的所學領域,因此挑選國家時「性別友善」程度是我自己很重視的一個指標,印象比較深刻是澳洲當時是作為第一志願,因為如果能如願到澳洲雪梨去交換,可以碰巧遇上當地的同志大遊行。不過後來因為學業成績的原因,經過競爭激烈的志願篩選後沒有被選上。

剛好那陣子在網路上接收到比較多來自泰國的資訊,不管是學運、跨性別者或性產業等,耳聞他們的民眾對於 LGBT 族群的態度有跟台灣並駕齊驅的趨勢。再來就是過往看到台灣在討論東南亞移工議題的相關報導,大多只能夠用刻板印象及想像去推敲事情的全貌,倒不如趁出國交換的機會,去認識一些自己相對不熟悉的國度。

臺大簽約的泰國姊妹校多達 18 間,至於泰國大學的排序,主要是以綜合性大學為目標,舉例來說法政大學 (Thammasat University) 較侷限在人文社科,校內學生的同質性也會相對較高,所以我想要去到一個學生性質更多元的學習環境。後來選填包含朱拉隆功大學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馬希竇大學 (Mahidol University) 在內的綜合大學,最後錄取馬希竇大學。

馬希竇大學 : 學習環境分享

實際上抵達馬希竇大學才發現交換學生是被分配在國際學院 (MUIC),光是硬體、環境就看得出國際學院應該是整間學校內設備最豪華的一個部門,映入眼簾就給人一種尊爵不凡的視覺感受。後來也從泰國同學得知,原來該學院可以堪比當地的第一志願。所以許多學生本身都屬於家庭背景、條件較好,被作為家業繼承人來培養,其他同學大多也都會進到一些比較好的泰國大企業。

由於它是一個採全英文授課的學院,同時也擁有獨立於整個 Mahidol 的運作體系,例如有自己專屬的社團、學生會,因此平時比較難有機會跟其他學院的學生互動,這一點算是比較超出我預期的部分。不過,其實 MUIC 本身就算是一間「校中校」的綜合型大學,因為院內同樣擁有眾多領域的系所,包含計算機工程、媒體、旅遊、金融等,所以無法參與整間大學的交流算是略微可惜而已。

Mahido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 : 印象深刻的修課體驗

首先,非常推薦大家選修基礎泰語的課程,由於選修的基本上都是國際學生,因此可以短時間認識同期前往的交換學生以及留學生們。老師教學的課綱設計都是日常會話 (聽、說) 為主,可以讓學生很快地運用在日常日活當中,由於居住的城市就屬於居民不是很普遍使用英文的區域,掌握泰語不僅可以拉近與人的親近感,也確實有感的提升整體留學的生活品質。

畢竟主要是開設給外國人的語言課程,課堂當中會融入眾多泰國文化的介紹,包含泰國王朝歷史或是當地民俗及節慶介紹等,選課的學生甚至都可以直接在課堂上揪團一起度過即將到來的節日,算是一門可以更全面體驗到「泰國留學」的課程。

我自己另外很喜歡的一門課是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它是院內 Intercultural Studies and Languages 系所學生的必修課程,課程主軸會在東協十國的框架底下,開始對於每一個區域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課堂中也都會安排博物館參訪的活動,讓學生們可以在原先的認知上更深入對於歷史、文化的理解。

選擇學院必修課的好處,當然就是可以接觸到當地學生,可以把握難得的出國機會更多元化交換期間的見聞。例如當課堂上討論社會議題時,除了可以聽到教授分析泰國國內以及鄰近國家的案例,課外團體報告的討論時間也可以聽取泰國同學們自己的看法,課堂上也時常有機會分享台灣的社運發展,我自己很喜歡此類雙向的學習方式。

泰國留學 : 課外生活體驗

馬希竇大學的國際學院位於泰國最古老的城市佛統府 (Pathom),且 Salaya 校區剛好也不在佛統府的市中心,雖然在當地可以找到食物市集及百貨商場,不過更多的就需要向外探險。週末可以選擇向西搭火車到佛統首府,除了著名的大佛塔外,還有占地很大的夜市以及市集,物價也相對更親民一些;或是選擇向東同樣一小時的車程可以抵達曼谷,缺點就是住宿上會稍微比較貴一點,不過偶爾去參觀博物館或看電影住一晚的行程還算愜意。

適逢遇到皇室或佛教的節日較有機會有長假,我自己會推薦可以安排一趟清邁的旅行,可能因為本身是台南人的緣故,感覺與這座城市一拍即合。它給人遠離都市叢林的悠閒步調,不過同時國際化的程度卻又不亞於曼谷,造訪一趟可以蒐集大量的文化遺產。如果有研究或對泰國歷史有瞭解,清邁當地曾經存在另一個不同於曼谷當前王朝的文明,有興趣可以參訪當地的蘭納民俗博物館 (Lanna Folklife Museum),蘭納是泰國曾經過去的正史王朝名稱,當地的民居樣式就算是在同一個王朝底下,也因為不同的部族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房屋建造技法,讓我看見許多文化交融、交流的痕跡。一趟下來,對於泰國這個國家,目前比較多元而複雜的狀態會有更多瞭解,真的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深入當地才能抽絲剝繭。

泰國留學 : 日常生活開銷分享

整體來說,整趟 Mahidol 的泰國留學之旅平均花費約落在 15,000 – 20,000 泰銖 / 月,其中最主要的支出項目為房租 (7,000 泰銖),每個月有額外安排旅遊的來回機票價格約 3 – 4,000 泰銖,然後我自己在泰國也參加蠻多場音樂祭每場支出約 2,000 泰銖,剩餘部分就是每天都會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採買及餐費。

至於用餐的開銷,大家不要因為上面提到 Mahidol 國際學院的全新設施就被嚇到,其實在校內用餐甚至比外面的略為便宜,像是豬腳飯、海南雞飯都是 70 元有找,如果跑遠一點到校外路邊攤或百貨商場美食區則是大約 100 元,偶爾想要奢侈一下吃餐廳則是 300 左右 (跟台北差異不大),所以總結下來每天餐費約 300 泰銖就可以吃得蠻享受。因此用過去在台北的生活預算,其實在 Salaya 並不用刻意為物價改變生活方式,甚至在許多項目上可能還略微便宜些。

未來職涯發展 : 下一步,回到非營利組織

出發泰國前,由於過去修習台灣學程獲得在臺灣文學館的實習機會,當時讓我發覺透過文字或展覽其實也富有倡議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泰國喜歡造訪博物館的原因,希望能夠借鑑世界各地不同的展出形式及魅力。

延伸過去所學,我在泰國時會特別關注當地的台灣文學翻譯作品,如果能透過各種可能的形式將在意的議題傳遞到國際,或許是一種善用我一路所學的途徑,文學外譯、版權經紀會成為我中期職涯的一個選項。因此我回國後規劃持續精進自己的外語能力及文學素養,現實程面也因為上述兩個項目都不是能一蹴可及的能力,我也會同時回到 NGO 繼續深耕、推動讓台灣更好的項目。

我認為泰國留學的經歷,帶給我的是一種素養,它是一種願意擁抱挑戰,勇於跟不同的人面對面交流的特質。這件事對 NGO 工作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心態,為了一步步實踐目標,一路需要面對多元、擁有利害關係者,我們必須考慮改變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通常也是最花費時間、心力的過程。過去的國際經歷,從進入全然陌生的環境,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付出更大量的耐心面對自己身邊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學、面對未知的挫折、與壓力,以上的素養相信都可以幫助到我未來的工作。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3.07)


延伸閱讀 : 更多預料以外,新的留學國家選擇

考納斯理工大學 KTU | D-School 學會設計人生,立陶宛留學看見世界之大

葡萄牙 波爾圖大學 | 始於並衷於生活,用十分努力交換歐洲生活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