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英國

不設限的自由工作者,為台灣英文環境做出一點點改變 | 華威大學 TESOL

University of Warwick - MA in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Amie


碩士學歷 :

University of Warwick – MA in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華威大學 對外英語教學碩士

大學學歷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應用外語系

目前職務 :

自由工作者 (留學機構雅思講師、大專院校英語教學講師)

實習經歷 :

在英國教非母語者英文(英國)

偏鄉地區指導國小生(台灣)

留學前的學經歷

高中畢業後,為什麼想就讀應用外語系? 

其實我唸的不是普通高中,我唸的是高職。當時在高職時唸的是英文科,所以後來在考統測時,可以報考的項目有英文、語言相關科系或是商學院類型的選擇,而我在求學時期便滿喜歡英文的,也覺得英文是自己比較擅長的工具,所以在大學科系的選擇上決定繼續攻讀外文。

那時候對於職業的想像,希望可以藉由自身的語言能力去發展更多工作的可能性。雖然說全世界會講英文的人很多,台灣會講英文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好的人」並沒有那麼多,所以我當時便想:「與其英文只會一點點,再去修一個其它外文,不如把英文這塊鞏固好,未來競爭力會更強。」

高職的英文科背景銜接大學應用外語系,是否有入學期待與實際落差?

老實說,我覺得在課程內容上確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深入,也確實有滿多重複的內容,尤其在商業英文這個部分。但是進入大學之後,相較高中而言仍然有更多專業的東西可以深究,畢竟高中時的目標還是考試、是統測,所以例如在口說或寫作方面,高中所學就沒有那麼專精,但進入到大學之後,有許多像是專題討論、專題研究的深度課程,加上大學可以跨系選修,有更多的選擇性讓你投其所好,能夠補足期待落差的那個失落感。

大學期間探索 : 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與職涯發展方向

我在課業表現上一直都沒有特別突出,但我自認大學四年活得滿精彩的!

像我大一時有參加啦啦隊、籌備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大三那年去交換學生和遊學;大四回國後代表學校接待外賓等等。在大學期間也參與了各種活動,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慢慢釐清和探索自己想要的東西。

另外從大二開始,我陸續接觸各式教學性質的工作。例如我有一份補習班兼課的差事,當時的老闆看見我的特質和潛力,願意給我機會,讓我嘗試上台教書;我也開始接觸家教性質的工作;還曾參與科技部的計劃到偏鄉教學的計畫等等。那時自己也是在廣泛參與的過程中,去開發自己擅長的地方,以及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

高職的英文科背景銜接大學應用外語系,是否有入學期待與實際落差?
對我來說,勇敢的定義是:「即便知道前方路途顛簸崎嶇,仍選擇勇往直前。」

交換學生計畫 : 首次決定留學的契機 

「我一直以來都有個留學夢」,其實我覺得在台灣很多學生都曾經或正擁有著留學夢,但可能大家都把出國留學想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是不是必須花費非常多的錢? 那時我在和父母的討論過程中,父母便建議我可以先嘗試申請交換學生,因為學校可以協助負擔學費,雖然自己還是得負擔旅途中的生活費、機票費等等,但仍然遠比未來去國外唸學位來得划算很多。可以說我從大一開始便有申請交換學生的念頭,也持續按照計劃在實踐:大二開始做英文準備,大三那年順利出國交換。

我是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進行交換,之所以選擇去布達佩斯的主因之一是我們學校配合的交換選擇並不多,美國雖然也是我的嚮往之一,但所費不貲,而位於中歐的匈牙利相對而言在消費上不會那麼沈重;另一個原因來自於我對歐洲的憧憬,所以當時就憑藉著經濟考量和一股憧憬傻勁:「好啊,那就出發看看!」決定前往歐陸擔任交換學生。

交換學生計畫 : 匈牙利交換學生經驗對人生的影響

我在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出過國,到俄羅斯遊學、匈牙利交換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當時的衝擊非常的大。其實我一路以來從私立高職唸到科大,好像對於未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滿容易隨波逐流,英文也沒有到特別好,甚至一直覺得以前的自己就是個「瞎妹」。

後來到了國外,發現「天啊!怎麼那邊的人都好聰明」。明明年紀差不多,但我們很常被說:「你們怎麼會 20 歲了,還不會化妝等等?」好像對於外國人而言,我們特別幼稚,甚至被覺得 stupid。因為不會特別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想法。後來開始慢慢經歷了一些挫折,才開始意識到許多原本在台灣沒有建立起來的能力,例如:批判思考、獨立思考等能禮。

剛到 Budapest Business School (布達佩斯商學院) 上課衝擊滿大的,因為上課方式完全不一樣。老師會不斷的問問題,也發現身邊同學們都很踴躍發問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和過往在台灣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另一點是,外國的老師和學生是非常平等的,如果對於課程有什麼問題、期待或不滿意,學生都是可以直接對等的和老師溝通。大概在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慢慢愛上這樣的(學習)狀況。我也覺得很幸運,很感謝有些同學和老師發現亞洲同學普遍比較害羞、不敢表達自己、較沒有自信的狀況,他們會鼓勵且慢慢引導我們,或在私底下關心我們。

從小在台灣,因為高職、科大出身的背景,自覺在社會階級當中比較容易被忽視,所以不太敢表現自己,也不太容易被稱讚,感覺那些稱讚都只屬於成績好的學生。漸漸地也越來越不敢奢望或期待其他被老師們看見。後來到了國外發現,被稱讚的理由是我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的,他們不見得是稱讚你的英文或是學業成績,而是會留意到自己的其他特質,讓我開始慢慢找到自信與發掘自己不同的潛力,也才發現學業並不是一切。

交換學生計畫 匈牙利交換學生經驗對人生的影響 - Szechenyi Istvan University (塞切尼伊什特萬大學)
成為交換學生那半年,真的是過著好極端的生活阿!曾經極度快樂到想定居在布達佩斯,也曾經極度悲傷到想馬上買機票飛回台灣

大學畢業後,生涯發展的考量

大學畢業之際 : 未來規劃升學與否

其實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唸研究所,因為自認自己學業並不是最優秀,但出國交換的經驗啟發了我很多。當時大四時,耳聞身邊很多人的建議,關於唸研究所對於未來的好處,於是開始著手查詢研究所的相關資料。雖然當時在補習班打工了三年,但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要繼續教英文,還沒有明確方向。當時甚至還有 OL 夢,每天穿著漂漂亮亮的去外商公司上班。

後來在很多教學(經驗)當中漸漸找到自信,發現學生跟家長的回饋也都很好,開始萌生「自己其實挺適合走教育這一塊」的念頭。那時在補習班時遇到一位老師,讓我認識了自由工作者這樣的職業性質,薪水和生活模式都是我所嚮往的,於是讓我開始考慮這條路。

但當時我也同時在想,自己很幸運在填鴨式的英文教育底下,能夠把英文學得還不錯,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在同溫層以外,有許多人因為填鴨式的教育放棄了英文,那是真的很可惜的。也許他們可能有很多硬實力,但礙於英文能力不好,選擇可能就變得相對有限。當時我就想:「既然我要走教育這塊,我就必須再精進自己」,於是開始尋找研究所相關資料。

過程中我發現怎麼找怎麼挑,都會傾向可以讓自己再次交換或雙聯制度的機會,才發現原來我其實還是很想出國唸書。那既然這樣,不如就直接出國拿一個研究所的文憑。因為要走英文教育,所以以英美國家為主,而英國的體系只需要一年時間,可以快去快回,再加上過去交換的經驗,非常喜歡歐洲的教育體制,所以英國就變成了首選。

留學動機 : 攻讀海外研究所的契機?

我自覺國立科大的學經歷還不夠,那樣的我能夠給學生的東西很有限。既然我致力於為英文教學領域做出一點點改變,如果我用我原本學的方式教學,那麼就是一樣的東西,沒有什麼差別。

並不是歧視台灣的教育系統,而是我很想出去看看不同於台灣教育體制的英文環境,也期待自己能帶回不同的東西。那時年紀輕輕,滿懷理念和抱負,當時想說:「我出國學成回來就可以改變台灣的英文環境了(笑)!」。我覺得是那一份覺得自己不夠強、想要增廣自己的堅定,讓我決定出國留學。

留學動機 攻讀海外研究所的契機?
Bristol / 想要真正改變台灣的英語教學環境,必須跳脫原本傳統的教育思維和形式,到不同的國家去見習是我最後選擇的方式

University of Warwick 華威大學留學經驗分享 

Why UK : 申請英國碩士的過程

因為我的目標很明確是成為一名英文老師,所以我只投 TESOL。當時首要考量就是學校排名,因為必須考量到未來回國就業時的學歷審查這個現實面,所以當時鎖定全球百大、城市大學排名 7、80 名以內的學校。

當時我帶著這份申請清單去找一位啟發我很多的大學教授,請他幫我寫推薦信。教授在看完清單後,面有難色地問我:「為什麼不申請更好的學校呢?」隨後他列了一系列排名 50 內左右的學校,建議我去申請。一開始我半存疑的猶豫著,懷疑自己申請不上、力有未逮。在教授的堅定鼓勵和信心之下,以及用心的代辦單位的協助之下,最終我真的成功申請上了!

事後我再回去找教授聊,他跟我說,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會被成績束縛,都會以為成績是申請到好的大學的唯一衡量。但其實國外的大學很注重學生的個人特質,好的課業表現並不全然是首要標準。而教授或許是看見我這幾年的蛻變,在我擔任他研究助理的過程中,看見了我比較脫穎而出的個人特質,因而鼓勵我嘗試申請。我真的挺感謝他的,不然我從來不相信我能申請上英國前 10 的學校。

Why Warwick : 如何篩選留學學校及選擇碩士專業?

決定鎖定哪幾所學校後,後期就開始研究課綱。我申請的學校當中,像是曼徹斯特大學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或布里斯托大學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都要求很完整的全職教學經驗,(雖然沒有這樣的經驗)但我仍舊有送出申請,後來先被曼大拒絕。雖然我有申請上曼大的另一個學位 Education Leadership ,但因為心裡真正想要讀的專業更偏向 TESOL,所以即便曼大的名聲較高,我還是沒有選擇它。

雖然布里斯托大學在要求上表明至少要有一年全職教學經驗,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並沒有一開始就拒絕我,在初期也曾寫信過來,表達對我的欣賞,並期待能更進一步瞭解我。即便最終沒能申請上,這個經驗仍然讓我印象深刻,非常開心自己受到肯定。

我覺得有一種冥冥之中注定要去華威大學 ( University of Warwick ) 的感覺,因為除了幫助我寫推薦信的教授之外,有另一外大學時期我非常喜歡的教授也是出自華威,讓我覺得「就是華威了」。所以就算當時 Bristol 最終有給我 offer ,我覺得我還是會選擇 Warwick。

  • 申請:曼徹斯特大學、布里斯托大學、里茲大學、雪菲爾德大學、諾丁漢大學、華威大學
  • 錄取:曼徹斯特大學、里茲大學、雪菲爾德大學、諾丁漢大學、華威大學
Why Warwick 如何篩選留學學校及選擇碩士專業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即使只研究英國對外英語教學相關的學校申請,每一座城市、每一間學校都擁有各自的特色和產業發展

華威大學 TESOL : 課程設計 

我個人感受華威大學在授課方式上非常的理論派,和我原本預期 TESOL 會比較 practical 有落差,所以剛開始有很大的衝擊。但他們很厲害的是,居然讓我這個技職體系上來、很實務的人愛上理論,讓我相信理論跟實務是真的可以兼併存在的。在後來的教學職涯中,也漸漸發現有理論支撐的教學,是絕對可以大大提升教學品質的。另外,我覺得華威大學所設計的英語教學課程很扎實。我們曾辦過一些研討會,邀請其他學校的 TESOL 學程學生來一起交流,從中瞭解到不同學校間的課綱內容,也讓我發現華威大學不管是在課程設計或資源媒合上是屬於蠻成熟的學程。

我們有些必修課,會依照有無教學經驗來細分班級,也就是說會依據學生經驗、求學目的來分流,讓每個學生可以發展真正想學的專業。因為英文教學專業的範疇很廣:有些注重理論、有些是實務派;有的教學對象年齡層比較高,有的是教小朋友;也有些著重文化交流等領域,我們的選修課程有 15-20 門可以選擇。而每個老師的職責便是協助學生們發展自己專精的領域,我覺得這部分是很棒的。相較其他學校,在課綱規劃安排上就沒有這麼扎實和完善。

TESOL Course : 印象深刻的選修課程 

這一堂課叫做「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是一堂很實務操作的課程。會選擇這堂課除了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實務的東西,再加上在成人英文教學領域裡,有一種證照叫做「CELTA」,基本上只要你有這張證照,在各國當英文老師都能通行被認可,因為這張證照非常難拿到、很硬。而這堂課的老師剛好就是 CELTA 證照的考官。所以修這堂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的整個學期,幾乎就是在學 CELTA 的內容了。雖然我最後沒有得到這張證照(畢竟不是正式的證照課),但我從當中真的獲益良多。

關於這堂實務課,有趣的是,老師會 recruit 在英國生活的移民者(非英文母語者)來當我們的學生,每堂課將我們分成 A、B 兩組,進行同儕互相評分。這堂課的整個過程都很扎實,從課前準備我們需要先設計自己的 teaching plan 跟老師討論,接著在上課時上台教學,下台後接受老師的評語,並與所有同學坐下來討論剛剛的表現,分析哪裡是值得學習或調整改進的地方。那學期我的壓力真的很大。猶然記得當時第一次上台,我帶著我在台灣受到喜愛的教學方式,心想:「應該不會錯吧」,結果那堂課我只拿了 58 分,整個崩潰。

後來在一次一次中慢慢學習,越能越能領略老師要教學傳遞的東西。這次經驗也讓我知道,為什麼我們以前的英文都學不好。這門課雖然壓力很大,但它對於我日後的教學方式影響深遠。回台之後,我經常收到學生和家長的正面回饋,認為我的教學方式真的很不一樣,甚至原本長期放棄英文的學生,也開始覺得英文變得很有趣。

華威大學 TESOL 課程設計 
華威大學 TESOL 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可以實際獲得對外國人的英語教學經驗,算是讓我們在畢業前實際體驗一次震撼教育

華威大學 Vibes in Warwick : 英國大學的風氣和環境

我覺得華威是個學術風氣很好的學校,但同時同學們也都很會玩。我認識了很多很會玩、很會 party 又很會讀書的朋友,我覺得他們非常有魅力。

當時我在因緣際會下被招募進一個叫做「 Warwick Fashion Society 」的新創社團,通常碩士生不太會參加當地社團,我把自己搞得很忙(笑)。進去後發現我是唯一的碩士生,衝擊有點大。也發現社團裡每一個女生都很漂亮時尚,而我雖然是唯一的碩士生,但看起來就像個小朋友。

帶著以往在台灣參加社團的經驗,我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自己過往參加社團時,是很積極出席並且參與度很高的,而在英國我從沒看過全員到齊,有很多社員甚至只有招募那天到,接下來的開會、活動都不見人影。當時心想:「天啊!這裡的人辦活動都這麼不負責任嗎?」後來才發現這樣的狀況似乎是常態,原來很多人參加社團是為了未來履歷上有個 title 經歷,而其實大家還是比較專注在個人、很 free、想安排什麼行程自己決定,這個部分和台灣很不同,若參與度不高可能會背負同儕輿論壓力。

華威大學 Vibes in Warwick 英國大學的風氣和環境
我覺得華威大學真的是一間組成非常多元、國際學生的比例相當高的學校,不會清一色都是英國本地的學生。

Warwick 碩士畢業後的發展規劃

華威大學資源 : 對於畢業生的職涯協助

因為自身攻讀的科系,我本來就不打算留在英國。但就我耳聞的,要留在英國工作很難,因為競爭者非常多。我聽說代辦單位會事先詢問學生畢業後的留下工作的意願,一般來說不會推薦英國,因為真的很難留下來。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剛抵達 Warwick 時,記得九月底十月初左右開學,學校就開始舉辦校園就業博覽會,隔年想留在英國工作、找到職位的人,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準備並投遞履歷。我心裡想說:天啊!我們才剛到這裡,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就立刻要決定未來工作的產業、地點、環境等等,所以我很佩服那些決心要留下來的人。

我們的科系基本上是幾乎不會幫你找工作的,加上華威大學的對外英語教學碩士是非常理論的,所以主要是 push 你繼續往上唸(博士),而非培訓大家出來找工作。但像我其他攻讀 WMG 的同學,他們就滿常參加校外參訪的,但我所就讀的專業基本上是沒有安排這個部分的課程。

返回台灣後 : 職涯發展規劃

我們在選修時便會決定自己的專業教學領域,而當時的我便堅信我回國後要教成人,因為我不想再教兒童美語了(笑),我很希望可以往 higher education 的方向發展。所以回國後我便開始投履歷,而我想做的是兼職的補習班老師,所以起初先去了巨匠美語及坊間的補習班,以國、高中以上的學生為主。

我覺得跟以前比較不一樣的是接觸到了更多不同族群的學生。在出國前接觸到的族群是比較一般的補習班(一般家庭),但在回國後,接觸到各種不同族群的學生。像剛回台灣時,我先去了留學機構擔任講師,那對我而言真是大開眼界,看見了同溫層以外的世界。

留學機構的教學模式,是以一對一的性質,因為這個族群的學生從小便習慣以一對一的教學被培養著,他們能夠負擔得起非常高的價碼,希望老師傾力好好栽培自己的小孩。我才看見原來有一群學生,從小就贏在起跑點,他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讀書,接著去唸國際學校,然後等著被送出國。這對我而言其實衝擊滿大的,回想自己的求學經驗,那麼努力地(靠自己)準備雅思、努力準備出國,而這個族群的學生未來的求學之路已經完完全全被規劃好了。再對比我在一般的大專院校或是普通的文理補習班的任教經驗,會發現不同族群(環境、背景)的小朋友,在價值觀和學習動機上是差異很大的。

華威大學資源 對於畢業生的職涯協助
成為英語教學自由工作者的這段日子,每當我在面對不同族群的學生時,在身份認同和角色定位之間的轉換,其實差滿多的。

英語教學經驗分享 : 面對不同族群的教學經驗中曾遇到的困難或體悟?

老實說,像是在留學機構遇到的學生,我覺得他們比較不懂感恩。

可能因為從小算是含著金湯匙長大,這群等著被送出國的孩子,他們本身的學習動機比較沒有那麼強,因為他們從小所有事情已經被規劃好,就算未來雅思考不好,終究還是可以出國。這讓我剛開始接觸他們時覺得很挫折,因為這和我當初出國的理念不一樣—透過教學回饋台灣學生,陪伴他們度過挫折、瓶頸,陪他們追夢。

但這個族群的學生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不感到珍惜,常常上課只想和老師聊天。他們不用功、成績也不好,所以在教學上面會覺得很衝突,也常會有「反正你們之後就等著被送出國了,那你們還需要我嗎」的挫折感。我也常常向機構反應,有點不想再繼續(教)下去。當時機構也盡力的輔導我看開,要我以教練的角色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學生若沒有進步、不懂感恩,未來的成果也得自己承擔。相較另一群(非留學機構)肯努力、很上進的學生,學習動機比較高,教學起來就會滿有成就感的。

在面對這樣不同族群間的教學,會有在心理層面(成就感)與經濟層面(薪資酬勞)上的拉扯,自己需要去做心態上面的平衡。

成為自由工作者 : 台灣英文教學產業的經驗分享回饋

剛開始回國時有考慮過是否要專攻某個領域,比如專攻雅思或多益。但後來我發現其實沒有必要侷限自己——只要任何學生提出來的要求,如果我做得到,我就會接。因此我的授課領域變得很廣泛,我盡可能去滿足、協助學生的需求;而我的客群也隨之拓廣,不再侷限於升學的學生,可能像是畢業後想重拾英文的工程師或是小資族;或是想提升自己英文能力的企業大老闆。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能從中瞭解到不同領域的東西,同時也是在增進自己。

想要進來這個領域的同學我都非常歡迎,我有時候遇到對於英文教學有興趣的學生,我也會鼓勵邀請他們加入,並不會把他們視為競爭者,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塊很棒的產業和新發展的領域,所以我很贊同有夢想的弟弟妹妹們一起進來這個領域。

但我也會提醒他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個工作相對不穩定。因為是接案的形式,你有客人才有費用,像是學生請假,當天可能就沒有收入的狀況是會發生的,所以要做好心理準備。

但我一直堅信,只要自己實力夠堅強,再怎麼樣都會有課。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實力建立起來,然後要相信自己。我覺得台灣的教育體制很打壓學生的自信,讓大家常常懷疑自己「真的可以嗎」、「英文真的夠好嗎」。但其實我覺得除了專業以外,如果具備很有耐性、很願意付出、樂於分享、很上進、願意不斷提升自己等的這一些特質的人,都很適合當英文老師。

Warwick 碩士畢業後的發展規劃
我自己很喜歡自由工作者這樣的工作性質,除了時間很彈性、有很多空間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這份工作讓我看到自己熟悉領域以外的新事物。

執行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延伸閱讀 : 更多英語教學專業台灣留學校友的經驗分享

源於劍橋、結合英國文化的 CELTA 證照英文老師 | University of Bath 英語教學碩士

培養教學信念,學術、實務兼顧的英語教學碩士經驗 | University of Leeds 語言學暨英語教學碩士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Bill 編-WillStudy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