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訪留學人物訪談專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SM) | 我在檳城看見全然不同的教育與自己

鄧承平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數學系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M) Exchange Student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交換學生

目前職務 :

新竹縣峨眉國民中學 教師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校系選擇 : 數學系

回想到高中選類組時,對當時的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因為全家人的教育背景都是第二類組,因此選擇二類組更像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決定。不過當實際開始接觸物理、化學課程時,每次的實驗課都在為了零點零幾的誤差值反覆操作,無法瞭解其中含意讓我相當痛苦。

由於對於實驗的抗拒,選填志願以不需要操作實驗的二類組科系作為前提,想不到單是這一個篩選標準就只剩下資工系與數學系,而憑我當時的指考成績並未達到資工系的錄取標準,於是便進入數學系就讀。

大學學涯 : 探索自我的管道

我的家庭氛圍算是相對傳統,因此「畢業後要做什麼」這件事總是會成為親戚們餐桌上的話題,讓我開始會留心觀察學長姊們畢業後的動向,成為工程師、加入金融公司或是投身研究領域、擔任教職好像都是選項之一,不過總覺得距離大一、大二的自己還很遙遠,將來有的是時間慢慢的思考。

坦白說,一直到畢業以前我都不確定自己在數學系是否有找到熱情所在,一路上更像是用「刪去法」排除掉不適合的選項,甚至到現在都仍然在「認識自己」這件事情上努力。學習第二、第三外語、選修教育學程以及金融導論、擔任服務性質社團 (漁村服務社) 的社長、前往教育基金會實習等,如果沒辦法一開始就明瞭心之所嚮,至少努力先將可能的發展方向或有興趣的事情嘗試過。

交換學生 : 決定出國的契機

下定決心出國交換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想置身能夠探索語言學議題的環境,雖然在台灣也有不少能夠實踐研究議題的地點,不過當時仍受限作為臺大學生的自我包袱,讓我意識到自己很難有機會前往這些地區去展開接下來的職涯,於是利用出國交換的時間來完成也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第二是獲得可以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大學不斷嘗試各項事務的過程中,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必要性。不管接下來選擇的發展方向為何,如果能夠脫離舒適圈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對於釐清想法的迷惘也許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交換學生 : 為什麼選擇前往馬來西亞

由於填寫交換申請志願有一段時間,有點忘記具體填寫的全部學校清單,不過當時對於語言學的議題中最有興趣的兩個主題分別是漢語方言及南島語,而我申請的學校名單主要都是以南島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為主。印象中除了後來錄取的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最高志願) 以外,我還有申請馬來亞大學、紐西蘭以及美國夏威夷的姊妹校。

由於大部分的南島語幾乎都是小方言,只在各國特定區域被使用,因此很難找到完整的教材進行學習,其中相對完整的是馬來語與印尼語。過去我在臺大也曾經選修南島語構詞語法及馬來語的課程,因此選填志願時也將馬來西亞的姊妹校排在前面,後來也如願前往。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SM) 留學經驗分享

馬來西亞交換 : 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M) 作為最高的志願,分別有外在與內在的兩方面考量,對外由於它作為馬來西亞國內第二的學校,讓我更有機會說服家人支持出國交換的決定,後來也證明排名因素奏效。

再來對我自己來說,我對於馬來西亞國內的兩個地區很有興趣,分別是檳城以及馬六甲,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主校區正是位於檳城市,而臺大當時尚未與馬六甲地區的學校締結姊妹校,因此並未放在選項內。至於為什麼對於檳城好奇,主要是因為它鄰近泰國的地緣性,尤其是在附近的吉打以及吉蘭丹更為明顯,無論是飲食、宗教、文化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其中我希望能夠觀察不同語言交流時所發生的語言變遷現象。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 學習環境的特殊之處

其實來參加今天的訪談之前,我爸才跟我分享他有留意到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在部分世界排名的名次已經超越臺大,相較於我疫情前交換時才短短幾年已經前進70-80名。平心而論,USM在軟硬體設施或師資並無太明顯的出眾之處,不過我自己觀察在整體學習環境上最大的落差還是「語言」。

無論是在校內或校外,當地人對於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心態是最讓我佩服的特質,能否說得標準可能是另一回事,不過勇於表達、從中學習可能也是讓當地的觀光之所以能夠日漸繁榮的主要原因。舉一個最明顯的親身經驗,我當時跟當地在校生一起選修西班牙語的課程,期末報告是要用全西文小組演出一齣簡單的話劇,而我的華人組員們明明跟我一樣是使用同一份教材、同樣從零開始學習,短短 16 週他們就可以不用準備任何台詞在台上用西文即興演出。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 印象深刻的課程

由於臺大與 USM 合作的交換制度,讓學生可以自由選修校內的全部課程,不僅僅能跟交換生們一同修課,而是完全能夠進入班級與當地學生一同學習。大部分的課程都是採用英語授課,如果馬來語的程度足夠也能去選修馬來語授課的課程。

我當時一學期就選修 7 門課,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門課為 Introduction to World Languages and Multilingualism,這門課主要就是在概述全世界的語言和語系在各國家之間的發展,以及它們各自產生的語言現象,課程當中也能聽到非常多馬來西亞本身語言發展過程當中的故事。另外,教授還會額外安排每週的助教課,每一個小組大約由 20 位同學組成,讓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內容以及報告以外,還有課外的時間能夠彼此交流當週的學習心得,我認為同樣 18 週的學期長度,導入討論機制真的能讓課程延伸到完全不同的廣度,因為每一位同學的收穫跟分享都有可能帶來啟發,至於深度可能不及臺大的原因,稍後可以分享有趣的經驗給大家。

另外,其他的選修課大部分都是語言課,包含前面提到的西文、法文 (因為在臺大有修法文課,想要延續語感於是繼續選修),另外當然還有當地的語言馬來語以及坦米爾文 (Tamil),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其中印度裔的移民廣泛使用的語言就是 Tamil。非常推薦大家如果有機會到馬來西亞留學,可以嘗試選修外語相關的課程,用認識文化的方式來認識一門語言也是相當有趣的方式,同時也可以見識當地同學與一門新語言相處的不同心態。

馬來西亞留學 : 出乎意料的學校生活

前情提要,上一個段落有分享到我認為在同樣的授課時間,USM 的學習方式能為課程帶來前所未有的廣度,不過為什麼在課程深度無法超過臺大呢?其中一個體會就是當地的假期實在非常多,由於必須同時顧及當地各民族 (馬來人、印度人、華人) 的主要節慶,馬來西亞一年國定假日就多達 48 天,換算約台灣的 1.6 倍,因此容易造成課程進度無法連貫或總課程時間不足的窘境。

除了國定假日的因素以外,就我當時前往的冬季學期是馬來西亞所謂 Monsoon Season (季風期),當地的降雨真的是會大到天色全暗、雨勢讓人無法移動分毫的程度,通常遇到這種情況學校便會宣布停課,曾經遇過最誇張的時期是 10個上課日剩下 2 天能夠正常上學。以上兩個情況結合起來,自然而然會影響到課程成效,甚至有些老師為了避免課程無法完結,開學排課時便只會安排學期總時數 7-8 成的課程內容,不過這樣的學習文化體驗也算是留學當中相當有趣的一環。

探索檳城 : 當地的留學生活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坐落於檳城的檳榔嶼,跟台灣一樣是座四面環海的島嶼讓人特別親切。通常如果沒有選擇外出旅遊,我在檳城市內最享受的兩種行程就是吃以及逛博物館,我當時就立志要吃遍島上所有的叻沙,因為仔細品嚐可以發現每一間店選用的湯底跟麵條都略有不同,跟過往在台灣吃到比較統一的新加坡式口味很不一樣,北馬、中馬、東馬、南馬都有演變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至於博物館方面,檳城當地的選擇也讓我非常驚豔,像是娘惹博物館、音樂博物館、僑生博物館,以及其中我最喜歡的檳城殖民博物館,它本身就是透過峇峇娘惹其中一家大戶的古宅翻新規劃而成,雖然規模都不是非常驚人,不過內部裝潢從家具擺設到房屋整體設計的文化痕跡,卻意外非常對我的胃口。

最後還有一個興趣是參加當地的音樂節,不過就要看運氣是否能夠正好碰上活動舉辦,留學時正好有遇上活動比較多的時期。

馬來西亞留學 : 生活開銷經驗分享

延續上面的分享,不管要參觀博物館或蒐集美食清單總是需要在市內移動,對於沒有餘裕在留學期間租車、買車的族群,通常最常選擇的交通方式不外乎就是公車或是多元計程車 (Grab),而當地的公車班次與路線並不算發達,不過搭公車的時間卻是我在留學時最享受的時光,能夠真正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職涯的下一步,或下一餐吃什麼呢。因為從USM搭公車到 Georgetown (檳城市中心) 只要 2 塊令吉,計程車雖然快上20-30 分鐘卻要 15 塊,我個人是更傾向於把錢省下來多喝一碗肉骨茶。

飲食方面的開銷,如果用簡單方法計算大概就是台北生活費的三分之二左右,從最便宜的印度抓餅到高檔一點的粿條、肉骨茶在檳城都是 10 塊令吉以內就能享用,吃不慣馬來西亞料理加價也有華人餐廳可以選擇。

住的方面就是相當令人難忘的回憶,USM 本身有提供國際生學生宿舍,價格也是相當便宜 (每天 4 令吉),換算每個月不到 1000 台幣,不過沒有提供冷氣跟熱水,真的是即使是氣溫相對較低的 Monsoon season 也沒有熱水,當時從 9 月去大概洗到 12 月就徹底習慣。如果無法洗冷水澡,同行友人有自己到外面租屋,價格大約是 2000 令吉,不過大家就要自己留意是否有提供熱水,因為這個文化也影響到許多馬來西亞建築是本身就沒有預留熱水管線。

交換學生 : 遠離舒適圈後的回顧

坦白說,我當時也曾經想像過會不會出遠門一趟,再回到台灣時所有的迷惘就會自然迎刃而解,事實上交換學生本身並沒有這種神奇魔力。其中我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在於身處不盛行 gap year 的台灣,利用學生身分的尾端合理的離開熟悉的環境,從特質更不一樣的人群中也更容易看見自己。

出國留學,從外在來看並沒有改變很多,我卻覺得對自己的認識加深許多,不過內在的成長卻很難用言語充分表達,如果要具體分享,我認為可能是能夠說服自己更坦然的面對未知的職涯,以及即使面臨挫折也能靜下心來思考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的心態。

過去,延畢對長輩、家長來說是一件帶有負面印象的決定,很開心看到現在的學弟妹們開始讓這件事擺脫它原本就不存在的標籤,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想我還是會延畢前往馬來西亞去探索我感興趣的人事物以及尚不熟悉的自己。

畢業後的職涯分享

求職規劃 : 難以預料的開端

回國後處理兵役問題,因為疫情嚴峻的情況下遇到一點亂流,讓原本設定的求職時程只能夠順應延後,畢業隔年7月才順利展開我的求職之旅。當時人在馬來西亞擁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其實我有為人生中的職涯設立一個 to do list : 語言研究、成為教師、擁有一間 Hostel、務農,不管就年齡階段還是經濟條件,前面兩個選項可能是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比較合適的選擇。

正好每年 7-8 月同時也是學校招聘教師的報考時間,準備及報考國中教師的同時,我也聯絡過去曾修課的語言學教授們詢問是否有研究助理的職缺。不過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收到台語研究專案助理職缺錄取的當天,正好也是我抵達新城國中擔任教師的第一天,於是我從退伍到入職其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展開職涯的下一步。

國中教師 : 現實帶來的問題與挑戰

放棄我非常感興趣的語言研究工作,其實內心多少還是會有掙扎,不過對學校來說開學後如果要臨時填補教師的空缺也是非常辛苦,因此我還是希望遵守自己與校方的承諾。轉念一想,當時會選擇新城國中,正是因為當地屬於太魯閣族的地緣優勢,探索、學習原住民語或許也對未來從事研究工作有幫助。

不過後來實際發現,偏鄉的教育資源缺乏程度超乎我的想像,我上任的第一年就必須身兼導師以及行政職的資訊組長,因此工作上根本忙到難以顧及原本的興趣。過去事不關己的時候,總是很容易討論城市與偏鄉學生間的資源差距,不過卻忽略掉其實教師之間也是存在,也讓我的第一份工作充滿挑戰,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為學生們縮小資源落差,例如導入均一教育平台,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教材能夠學習及練習。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3.08)


延伸閱讀 : 他們也是選擇「非熱門國家」實現留學計畫,為什麼呢?

延畢那年,我在拉脫維亞大學,發現傳統科學結合新科技的可能 | Latvia U

泰國 馬希竇大學 國際學院 | 如何善用校內資源,從哲學系接軌職涯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