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人物訪談專欄職場訪談專欄

IBM Research | 計畫之外的海外實習機會,助攻最後一哩留學路

NTU Overseas Internship Program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王友廷 / 賀崇恩 / 劉則暐


大學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實習經歷 :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 IBM Research (Yorktown Heights, NY & Almaden, CA)

大學校系選擇 : 電機系

友廷 : 電機系是二類組的榜首科系,儘管當時並不是非常瞭解電機系的具體發展及學習方向,但長期聽說畢業後的薪資與待遇都比較有保障,因此選擇電機系並不是一個太艱難的決定。

當時我其實也有在電機與資工系間猶豫過,不過至今在大學第五年了,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作為台大校內學生人數最多的科系 (近 800 人),我們能夠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同學切磋交流,接收到的資訊通常也很多元、即時,也能激盪出新的想法。

崇恩 : 我高中時對數學、物理方面有興趣,尤其是物理,不過在研究課綱以及聽聞學長姐的分享後,我發現大學物理系課綱的學習比較侷限於理論,比較難有機會真正目睹實驗或研究的成果被應用在生活當中。反之,電機系的專業同樣需要數理專長,但有更多的機會實作,因此我後來便將電機系作為第一志願。

則暐 : 我高中時最擅長且有興趣的科目是生物,父母、老師、同學也每天說服我要去讀醫學院。我其實原本也對醫學系沒有排斥,不過當全世界都想要指引你時,我偏偏就不想要順應他人的想法,我因此就直接完全跳脫三類組去選擇二類組的科系。

後來也輾轉得知電機學群細分為很多的研究方向,彷彿能夠主導自己的發展方向,對於這樣的學科特性有所期待,我最終便選擇電機系。

電機工程學系 : 大學生涯的探索與迷茫

友廷 : 在電機系的大一、大二時期,來自全臺的電機系學生就被「三電(電子、電路、電磁學)四數(線代、微方、複變、機率)」震撼教育,由於基礎領域很難用純理論以外的方式教學,學生無從得知自己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所謂何用,如果考試成績不如預期時,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負面循環。我觀察這可能是系上許多人電機領域選擇發展路徑時,更傾向往計算機科學 (computer science, CS) 方向發展的主要原因,因為 CS 在前期更容易結合所學與未來應用。

不過我也是到即將畢業前才開始能夠理解系上課程安排的用意,畢竟臺灣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多缺乏足夠的自我探索機會,因此,電機系前兩年大量的必修課更像是一個強迫探索的過程。不管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從中獲得未來發展的啟發,在大三、大四,或是未來繼續攻讀海內外的研究所,其實都還會大量能夠彈性運用的時間。回顧幾年前,如果當時就開放彈性修課度,說不定反而讓較缺乏自我主見跟尚未找到方向的學生更加迷茫。

修課以外,我陸續嘗試了三個專題 (電子設計自動化、資工與機器學習),我暑假也參與台積電的實習。我發現在大學期間就去多方嘗試,並在犯錯中理解自己的不足,並再度回到課堂自我充實,這個過程中,能夠慢慢篩選出適合與不適合自己的專業或工作特性。

崇恩 : 友廷學長的分享,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刪去」的過程,我自己不管是在專題研究或是報名 Amazon Ring 的實習計畫過程中,我都更深入了解系統廠的工作流程,也更認識自己的個性。在學校修課時,我對制式化或流水線式的學習安排都提不起勁,能夠發揮創新、創意的專案反而更能激發我的熱情,這一路上認識自己的過程,也幫助我在位來不管是選擇研究所或是職涯發展,減少很多冤枉路。

則暐 : 跟友廷和崇恩不同,我大二的暑假把時間都投入在社團上,當時我觀察有報名實習的同學差不多佔 10-20%,其他人的目標多是進入實驗室、找到專題題目。不同於他們的刪去法,在專題選擇上,我沒有太多的猶豫,我就是去選擇熟悉跟擅長的領域,其實我也不確定會不會「喜歡」所選的研究題目,單純覺得做擅長的事情更容易獲得成就,心情也會更好。

活用校內資源 :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友廷 : 當時我在尋找下一年的實習時,以軟體業為主,如 : 群暉科技、Yahoo 等公司。後來想到自己已經在本土企業、新創軟體實習過了,如果有海外實習的經驗,未來在申請海外研究所時能夠更吃香。因此當系上通知校內有海外實習的計畫時,名單出現國際知名的 IBM,加上性質是先前較未接觸過的研究機構,當下沒有太多猶豫就報名了。

崇恩 : 當時我準備升上大四,系上課程都差不多修完,我因此思考是否要申請交換計畫,因此我都有關注國際事務處的訊息。某天收到國際處寄來的 Email ,內文是難得的國際實習資訊,不過由於要填寫跟繳交的資料很多,當時就被正在放寒假的我擱置。

後來是剛好在國際事務處工讀的同學提醒,「引水人」是臺大第一年推動的計畫,未來的競爭一定會更激烈。想想我在申請其他實習時,或多或少也都有類似的內容跟資料,我就下定決心用一整天的時間準備完所有的資料後,送出申請。

則暐 :其實不管是找實習或畢業求職都難免會遇到「先來後到」的狀況,尤其是申請海外實習時擔心會不會拖很晚才有結果,假如 IBM 結果還沒公佈,那我是否要放棄已經錄取的國內實習機會呢?當時真的歷經了一番猶豫跟掙扎。

在寒假準備結束時,我已經進入 Google 最後一關的面試了,不過好在 IBM 錄取的速度比我想像中快速,面試完不到一個月就收到錄取通知,家人也非常鼓勵我出國,由於加州生活三個月的開銷不小,獲得家庭的經濟支持是必要條件,於是我便前往 IBM 展開暑期實習。

海外實習 : 初窺國際職場環境

友廷 : 我的實習地點是位於紐約州的全球總部 —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左圖),過往在台積電或新創公司的實習偏向於解決實務的問題,而這次前往海外實習更像是中研院的工作性質,必須獨立規劃自己的研究題目,並分享給主管與組員。由於部門裡只有我還是大學生,其他的同事全部都是博士,因此有不小的壓力,我常常思考自己為什麼出現在這裡?

除此之外,職場的多元性和工作的彈性都令我驚艷。與來自不同教育背景、成長文化的同事共進午餐時,可以一次聽到十幾種口音。不過對於第一次走出臺灣的我,到美國也是花費一番工夫才能自在地表達想法。另外公司對於員工上下班時間以及遠距工作也給予很大的自由,因為每個人的核心任務還是完成自己的研究題目,因此只有重大會議才比較需要實體出席,彈性的工作模式對於員工自己的自律性與個人目標實踐積極性也相當講究。

崇恩 : 我跟則暐的實習是在矽谷的創新實驗室 IBM Research – Almaden (右圖),就像友廷所說的,過去在臺灣實習時,實習生的角色是依附在正職底下協助完成實務工作的助手;不過這次到美國卻是成為獨立個體,從設計研究題目到進度管理都必須要由自己掌握,更需要負擔起責任。

在跟同事的相處上,美國當地的同事很喜歡 small talk(寒喧),對於尚無法完全駕馭英文的我而言,面對關心,一開始有點無所適從,不過長期下來這類型的互動其實有助於身心健康,緩解進入陌生環境的我們不安心理。

則暐 : 我自己觀察到,同事並不會把學生、實習生當成是需要特別照顧的對象,可能是覺得大家都已經是成年人。因此如果研究上遇到困難,必須要自己設法去求救或詢問,並且要明確地告訴對方自己遇到的問題跟需要的協助為何,他們還是都很願意伸出援手。

另外,引水人計畫相較於一般實習,很大的亮點是導入導師 (引水人) 制度,像指導我跟崇恩的導師 — Sidney Tsai ,她同樣也是臺大的校友,每週都會跟每位實習生安排半小時的會議,不管是心情抒發、職場適應、工作遇到困難甚至是未來職涯的任何問題,學姊都會將自身從臺大畢業後一路到美國發展的經驗傳授給我們,即使成功經驗不能複製,但面對死胡同時的解決之道價值連城。

IBM Research : 實習內容分享

友廷 : 剛到職的第一個月,我的導師 Sophia (Ms. Hui-fang Wen) 剛好飛到夏威夷遠距工作,因此一開始我在尋找研究題目時有點迷失。不過我當初面試時有提到自己未來想赴美求學,他便提供一長串的員工名單和聯繫方式,要求我嘗試邀約來自各部門的同事 Coffee Chat。在研究量子運算的總部裡,聚集相當多來自 MIT、柏克萊、加州理工學院等名校的的同事,密集 Coffee chat 的過程對於我幫助很大。我最終成功聯繫十幾位資訊工程背景的碩、博士,請教他們產業近況、美國教育環境以及攻讀碩博士的注意事項,除了獲得臺灣很難取得的資訊外,表達能力也獲得很大的進步。

硬實力的部份,我也同時在網路上惡補效能分析 (Profiling) 的知識,雖然是在研究中心實習,但 IBM 的企業本質還是以應用為導向,這些專業領域雖然過去在學校並沒有學過,但為了能從主管與同事學習到更多,我還是決定以他們的專長領域來作為研究題目。後來發現目前中小企業對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訓練和推算的硬體要求缺乏清晰的了解,同時他們期待能有公式或模型,預測特定硬體規格和目標模型的訓練時間,我最後便以此作為研究題目。這次比較可惜的是,由於剛開始缺乏背景知識又耗費比較多的時間決定題目,因此在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當中很難展現最終成果。即使如此,在臺灣也很難有類似的機會利用大量的運算資源和人脈資源去嘗試錯誤,因此整體的實習成果還是符合我原本對暑期實習的預期。

崇恩 : 相較於友廷學長的實習經驗,我跟則暐在導師 Sidney (Dr. Hsinyu Tsai) 帶領下,實習內容輪廓比較清晰。因為隸屬的部門在矽谷實驗室負責的任務就是開發低功耗、高運算效率/密度的系統,以應對現今 AI 運算所產生的龐大耗能。我們只需要在主要任務的框架下,從待解決的問題中發想專案即可,不是一個從零到有的過程。

剛好我過去在臺大的專題是基於 ReRAM (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 的*記憶體內計算技術上 ViT (Vision Transformer),與 IBM 現今基於 PCM (Phase-change memory) 的研究技術有相關,因此還算是得心應手。最難得的是能與 Geoffrey Burr 博士 (Distinguished Research Staff Member) 共事,儘管他已經是電機領域德高望重的學者,對於像我這樣的實習生還是親力親為的指導,讓我們能夠毫無障礙的融入團隊,甚至參與團隊期刊的發表,能夠獲得大師級人物的指點讓我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夏天。

則暐 : 關於實習生的角色與團隊共事經驗,我必須得說,即使工作時間彈性,但我們的工作文化還是相當專注並投入很多時間在個人的研究產出。因此當團隊進度發表會議時,儘管我只是一個大學還未畢業的學生,但面對一群博士生、領域專家所提出的疑問以及質疑,我可以捍衛自己的研究成果、為自己的論點發聲,並且不用擔心會冒犯到別人。

這是我在美國西岸職場文化體會很深刻的部分,過去在校園內上課時,長期接受到的教育讓我們不會對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台下往往只是單方面聽講。但這三個月下來在美國職場的耳濡目染下,看著同事們勇於發表、據理力爭,也讓我也開始培養對「發表」這件事的成就感以及信心,我相信互動的過程也是推動研究正向循環的關鍵。

海外實習 : 美國的日常開銷分享

友廷 : 紐約果然如我印象一般,是座繁華且瘋狂的城市,瘋狂的是我過去無法想像的消費水準,分享細項前先說結論,實習的三個月總開銷大約是台幣 30 萬元。首先,由於公司所在的 Yorktown Height 是座被叢林包圍的神祕高地,因此鄰近住宿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選項只有白原市 (White Plains) 和芒特基斯科(Monkisco),考量到沒有代步工具的問題,最後選擇生活機能較佳的白原市,每個月的房租大約是 5 萬多台幣,由於太晚開始找房並且不是長租,所以圖方便只能選擇價格較高的 Airbnb。

另外兩大開銷分別是交通和飲食,交通好在有住附近的同事願意每天載我一程,讓我省下上萬元的通勤費用 (外出一趟至少 600 台幣起跳);飲食部分,外食費用動輒都是臺北的 3-7 倍,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料理,學會用當地較便宜的食材餵飽自己。

則暐 : 我們的狀況也差不多,終於感受到為什麼以前網路上矽谷工作者會流傳一段話:「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因為我們每天睡覺的沙發床真的基本上只有骨架,起床都呈現一個快要落枕的狀態。即使我跟崇恩合租一個基本上只塞的下一張單人床、沙發床還有一個爐台兼用餐桌的空間,每個人每月還是要負擔 1,200 美元的房租,好在租房剛好位於公司接駁車的路線上,因此可以省下一筆交通費。花費主要差在我跟崇恩合住,因此加總稍微比紐約便宜一點點,三個月加總約 8,500 美元左右。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 對於未來規劃的啟發

友廷 : 這趟實習以前,過去對美國的印象不外乎學校排名好、薪資待遇高,因此讓台灣不少學生對於赴美趨之若鶩。三個月過去,我覺得讓我看見這些好處背後的代價,也讓我能夠更客觀的分析美國的求學、求職環境。

當然即使知道現實的一面,並沒有打消我接下來想往美國留學的目標,反而讓我更知道應該如何全面規劃自己的下一步,利用剩餘的時間充分準備,在申請時展現這段期間的所學。

崇恩 : 我也是訪美之前一直有到美國留學的計畫,這一次到美國的實習契機,對我來說是一個將抽象概念轉換為實際所見所聞的過程。過去在網路蒐集留學資訊只能猜想當地教育、文化的情形,往往容易放大內心中的不安。雖然治安、物價確實有嚇到我,不過同時也讓我明白自己也能克服文化衝擊,閒暇時間走訪美西的夢幻學校也有很正面的印象,因此這一趟實習更抵定的留學目標。

則暐 : 雖然我也有美國留學的憧憬,不過暫時沒有太明確的規劃,不論是專業或是學位尚未有具體的想法。不過經過這一次的實習,讓我嚮往美國的職場環境,不論是較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或是國際化的成員組成,我未來希望能夠加入這類型的企業。

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 給予下一屆學弟妹的建議

則暐 : 我真的很感激參與第一屆「國際引水人計畫」到海外實習的機會,因此歡迎未來預計申請或錄取 IBM Research 的學弟妹可以聯繫我 (Facebook),我們可以簡單吃個飯回答大家對接下來實習的疑問。

關於面試的準備或建議,我覺得如果你已經拿到面試邀請,務必相信自己是足夠優秀的候選人,對談時可以更肯定的展現自我,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崇恩 : 如果同樣是到西岸的學弟妹,我的建議會比較務實一點,可以盡早安排住宿,因為矽谷周邊房源僧多粥少,早一個月開始就能幫自己省下好幾萬塊,或是能有比較好的住宿體驗。

友廷 : 由於總部實習的獨立性質更高,我會建議大家在入職之前可以研究一下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近期發表的資訊,稍微選幾個感興趣的項目,或是從臺灣帶著自己的研究題目到美國可以更快的融入部門的節奏。另外,面對彈性度極高的工作,可以排定自己每週、每個月的進度,比較不會陷入滿滿的不確定性。

執行編輯 / 校稿編輯 : 林軒毅 Bill
本篇訪談由 WillStudy 團隊 與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共同編輯/發行 (訪談時間 : 2023.09)


延伸閱讀 : 更多不同科系校友的校內資源運用案例

物理雙姝挑戰首屆 Tomodachi Program,一探 Houston, NASA | 萊斯大學
相信過程,台灣女孩邁進美國運動產業 | 雙聯碩士 NTU&Temple University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