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500 人物訪談德國歐洲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職場訪談專欄

Deutsche Bank & UniCredit | 我在歐洲金融業的實習經驗談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 - MSc in Finance

En Li Lin


碩士學歷 :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 MSc in Finance
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 金融碩士

大學學歷 :

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目前職位 :

DBS Bank – Institution Banking Group (IBG) Intern

過往經歷 :

Unicredit – Research Operation intern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Deutsche Bank – Wealth Management (Nordic Team)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就讀政治大學經濟系,大一暑假就去參加美國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的短期暑期課程,約莫六個禮拜的時間讓我開始產生對於留學的嚮往,並不是說國外的學習氛圍就一定比較好,只是讓自己身處不一樣的文化跟教學模式中可以啟發出更多想法。

不過隨著回到原本的生活圈,開始將絕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在社團活動(管理顧問社)、球隊練球(擔任球隊隊長),擔任幹部、創立社團的過程更吸引當時的我,回顧過去四年的 GPA 似乎才驚覺在平均值以下,儘管大三的時候就把系上必修學分都修完,
但因為迷茫不知道要做什麼,計畫採取技術性延畢來增加實習經驗、證照、參加商業性社團探索自我。

大五的這一年,對我來說是破而後立的一年,當下的人生充滿迷茫,對於職涯、個人價值都處於探索的階段,我開始想要重拾留學的規劃,也希望充分利用剩餘的大學生涯去補足目前缺乏的學識與專業技能。準備考取托福(TOEFL)、金融證照的同時,我應徵上兩個不同產業的 part-time intern job ,第一份實習工作在經理人月刊,另一份應該算是當時在大學生界赫赫有名的新創公司 VoiceTube ,主要負責流量分析、優化內容產出的工作項目,期間也取得不錯的可量化成績,讓我在準備留學申請文件上,幫自己的經歷做最後的加分衝刺。

留學目標的選擇

國家(Location)、科系(Major) 以及學校考量

當時我總共送出申請的有 8 間學校,包含美國 (UW 、 UCSD )、香港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 (南洋理工學院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德國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會將一半的希望都冀望在美國,主要是當時覺得美國的學校名聲在亞洲地區都算是耳熟能詳,即使在當地無法在激烈的求職競爭勝出,回到亞洲求職也可以處於好的立基點。香港和新加坡的話,主要還是考量到華語市場,加上離家近的優勢,可以常回來看家人。最後提到歐洲,主要是符合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加上能夠利用在學期間嘗試學習第二外語的機會,最後我選擇語言相對實用的德國。碩士專業部分我只考慮金融相關,主要是希望可以部份涵蓋過去大學專業,不是全然的轉換跑道。

申請結果出爐後,我錄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開設的 International Program,學程設計是一半的時間在美國,另外一半必須到其他國家的合作學校授課,對於目前的 OPT 、 H1B 規範來說,我不認為在美國上課的時間未滿一年的情況下能夠順利的求職 。同時德國的研究所放榜我也順利收到錄取通知,課程設計以及課程架構非常有利於國際學生的求職規劃,可以安排三天的時間到學校上課,其餘時間是可以開始爭取實習機會,對於我來說會是更符合效益的選擇,最後我就選擇到德國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就讀。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 MSc in Finance (2)
圖片提供 / En-Li Lin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就讀經驗分享

課程設計、求職幫助

法蘭克福金融學院主要是兩年的 program ,MSc in Finance 有和 CFA 合作,第一學期的課程是跟 CFA level 1 的考試範圍相同,相對來說對一些金融課程出生的學生比較沒有那麼必要,經濟、統計、財管很像,絕大部分的必修課都是已經掌握的學識與技能。

對於求職幫助的部分,課程本身並不是找到第一份實習的關鍵,不過學校校友的 networking 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為當時 Deutsche Bank 的實習資訊是由學姐直接傳到學校中文群組,算是一個間接的內部推薦,因為徵才資訊都還沒有透過官方的渠道去發佈,所以 Round 1 我就從僅有的四個競爭者中收到 offer ,要能夠找到一份完全不要求德文能力的實習已經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對於職涯經歷有大加分的企業,如果不是 校友 networking 的幫助是很難取得同樣的機會。

Deutsche Bank 實習經驗分享

工作內容、職場文化、薪資待遇分享

當時對於留學取得學位後設定的目標,能夠取得當地的正職工作一直是我的第一順位,因為 Deutsche Bank 對於經歷以及當地工作經驗的增值,讓我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決定在第一學期結束時休學,讓我能夠全心投入在實習項目中。目前我不敢肯定是個最好的決定,因為有可能老實的待在學校完成風險管理等金融檢定,也許就有本錢爭取更好的工作。不過對於未來的不穩定性,我決定把握當下的機會。

我工作的地點是在鄰近德國的盧森堡(Luxembourg),表定的工作內容是負責前台的顧客諮詢、投資顧問。具體一點的分享我每天會做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處理客戶傳真或來電的付款、匯款需求,完成基本資料輸入送出審核並等待簽核。第二件事是定存,是不太需要逐日跟客戶溝通的項目,管理客戶要存放的金額總額,計算、設定利息和循環週期等項目。第三件事是管理客戶在銀行存款的投資項目與借貸。最後一件事是換匯,就是大家熟知的各種幣別金額的匯兌。其他不一定會每天接觸到的包含個人銀行開戶的處理、送文書資料等項目,大部分時間是協助銀行的客戶解決問題。

薪資待遇部分,以我當時 Full-Time Intern 的情況是稅後約 1000 歐元,同性質的其他工作在德國一般約稅前 1600 歐元、稅後 1100 歐元,在其他金融工作的同學分享大概會多出 100 – 200 歐元。不過因為我工作的地點是在盧森堡一個小有規模的城市,物價跟房價相較於我唸書的法蘭克福都昂貴,因此沒有辦法時常吃外食,儘可能自己準備或到超市買三明治,還是足以負擔日常所有生活開銷,跟安排少許假日出遊的機會。

不過可以小分享一個觀察,我的同學在 Commerzbank 做working student,一週 20小時(以小時計薪) 算下來月薪比我高,稅後大概1500。

所以以收入高低為出發點可以考慮 werkstudent ,只是不是每間公司都會開設 werkstudent 的職缺,因為當然公司當然還是希望有全職的 intern 可以完成例行性的事務,比方說投資銀行這類工作項目繁雜的產業,就幾乎不招募 working student 。

deutsche-bank-unicredit-intern-en-li-lin
圖片提供 / En-Li Lin

Unicredit 實習經驗分享

第二份實習換到位於德國慕尼黑的 UniCredit Bank AG 投行部門做 research 職位,準確職稱是 research operation intern 。主要工作內容是更新資料庫、提供準確的資料給分析師或 sales,另外也會幫客戶授權研究系統的權限讓他們可以閱讀研究報告,當然也要協助處理一些合約等的行政事項。因為職稱 是 operation 所以涵蓋的任務比較瑣碎。如果是 computer science 相關專業的來做可能會更好一點,因為有很多行政的內容或是資料管理的項目,是可以透過程式語言大幅簡化或是直接處理的。

當時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職位隸屬於研究部門,我想要為之後擔任 asset manager 的職涯目標 ,提前培養研究技巧、累積研究經驗。當然並沒有順利的在我的組別學到太多,但至少有機會接觸分析師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可以利用空檔時間去找他們聊天喝咖啡,也因為我一直到處找人喝咖啡,就輾轉認識了企業併購部門的人,也對此產生興趣,目前有計畫往這個方向發展。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 - MSc in Finance
圖片提供 / En-Li Lin

畢業後的職涯規劃

職涯發展的地區選擇、考量指標

計畫完成學位後,繼續在歐洲停留 2 – 3 年累積工作經驗,再規劃將工作區域轉換回亞洲,首選目前可能是中國,主要是同級別、同產業的薪水相當有競爭力。

期間也有陸續透過各種管道接洽中國投行的工作機會,只是不幸的目前都收到拒信,期間也有面試德國當地的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 ,希望能夠利用還在歐洲的時間累積更多金融相關的工作經驗。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