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每一個世代的年輕族群,疫情前橫空出世的「虛擬貨幣、NFT」造就了許多年輕富豪,疫情間因足不出戶帶動「社群、短影音」誕生的陪伴經濟,進而也讓網路上出現一批跨世代的意見領袖。
而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字也呼之欲出,「A.I. (人工智慧)」一躍成為難以撼動的未來趨勢,從一開始的 Midjourney 圖像生成工具結合各式美圖 App 的應用,讓 AI 開始默默地習慣它的存在。再來就是直接以 ChatGPT 作為代名詞的 GenAI,讓生成式人工智慧以更廣泛的形式運用在人們的生活中。最後則是目前每天都能看見的 Vibe coding 相關分享,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實現過去較高門檻的編程、設計,也帶動新一波的創業風潮。
所謂的「創新創業」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只是過去影音串流、區塊鏈、社群媒體的接連崛起,讓部分的年輕族群累積足夠的經濟基礎。結合 AI 應用的日益成熟,降低發展新事業所需的成本及技術門檻,進而帶動越來越多人投入創業的行列。
說回台灣的創業環境現況,從教育部 2011 年提出的「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 (現 U-start創新創業計畫)」、2014 年數位時代開始舉辦的 MeetTaipei 創新創業展、2017 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國發會) 陸續發布的 100 億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及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都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導入以及配套措施,當然臺灣距離「亞洲矽谷」的願景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需要努力,不過包含 Google, NVIDIA 等矽谷巨頭都願意加碼在臺灣的投資,我們絕對可以抱持正向樂觀的想法。
2025 臺大東京創新創業見習團
臺灣大學 (NTU) 與創新創業
臺灣大學作為國內的第一學府,眾所皆知在學術研究與國際合作的建樹上皆屬亞洲頂尖之列,自然在創新創業的相關資源上也不落人後。硬體方面,2013 年就已成立台大創意創業中心 (NTUTEC),過去十多年來已經成功輔導超過 1000 組的創業團隊,更令人稱羨的是台大創創絕對不是流於形式的育成中心,因為歷年執行團隊都是具備業界資歷的高階主管 (台灣飛利浦-策略長、騰訊科技-副總經理等),為同學們提供符合產業需求的訓練;臺灣大學也是第一間提出「校友VC投資基金」概念的國內大學,追隨包含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一眾頂尖學府的做法,積極支持校內的新創團隊。
軟體方面,臺大出身的知名創業家更是不勝枚舉,近期剛於 NASDAQ 上市的奧丁丁集團創辦人—王俊凱、學生交流平台 Dcard 共同創辦人—林裕欽、日本上市的 Appier 創辦人—游直翰,以及台大校友創投基金的首任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內相當早期新創加速器、創投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來自不同科系的創辦人們,也間接印證臺大不只有得天獨厚的學術環境,傑出人才間的良性砥礪,培養一批批優秀的研發、管理人才,同樣有足夠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屬於臺灣自己的獨角獸企業。
如果有進一步研究,以上段落提及校友們的企業許多都與日本有不小的淵源,儘管沒有計畫畢業即投入創業,日本同樣作為許多臺大同學們出海發展的熱門選項,因此日本交換學生的名額也一直是高度競爭的狀態。聚焦校內國際合作的發展與資源,除了交換學生以外,國際處近年也為學生開發包含 : 東京、橫濱、茨城、兵庫等地的海外實習機會—臺大國際引水人計畫。
雖然每年都新增複數的日本企業加入實習企業行列,海外實習名額畢竟仍相當有限,也促成臺大寒、暑期見習團的誕生,提供更多臺大同學有親自觀摩日本創業環境與走進日本企業的途徑。
WillStudy 作為從教育部 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孵化的新創公司,這一次也跟著參與國際處與日本新創公司 Water Mirror 合作的臺大東京創新創業見習團,途中能與年輕同學們交流過去八年來創業的點滴,同時也能更加瞭解現在的大學生們對於未來規劃的變化。
在這個全球創新浪潮快速擴張的時代,越來越多世界頂尖大學的學生不再侷限於傳統職涯道路,而是選擇在畢業後創業、成為自雇者,或在主職之外開展副業,將自己的專業與熱情轉化為實踐理想的力量。這正是我們規劃「臺大創新創業見習團」的初衷–希望學生能在日本的創新現場,親身體驗「夢想如何被實現」。
這趟見習不僅僅是參訪與學習,更是一段思考「如何開展自己的事業」的旅程。我們將帶領你探索學術成果、興趣嗜好如何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並實際了解從創意到創業的過程中,如何找到能支持你夢想的投資人與夥伴。
無論學生主修商管、理工或人文藝術,只要對創新創業、日本文化,或未來在日本發展有興趣,都能在這趟跨領域的探索中獲得啟發。我希望你能帶著「開放心態」與「行動精神」參與這段旅程–勇於嘗試、敢於發問、享受挑戰。因為每一次對話、每一場體驗,或許都將成為你未來創業路上的靈感火花。Water Mirror 執行長 Sean 姜信安
始於江戶幕府的老字號品牌 : 新橋玉木屋
一開始許多同學都對玉木屋這個品牌不熟悉,也很納悶一間傳承至今超過 300 年的老店與本次的見習團主題有什麼關聯性? 其實這次見習團的主軸正是以「百年企業 x 創新創業 x 文化體驗」貫穿行程,過往同學們對於創新創業的想像,可能多半偏向電影情節般近年崛起的矽谷獨角獸們。然而企業面臨的數位轉型挑戰,以及如今成為顯學的公司內部創業又何嘗不是創新創業的一種。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世代而言,相較於從頭成立一間新創公司,也許這類模式更有機會嘗試及獲得成就感。
以坐禪豆作為發家產品,家族三代目開發出招牌佃煮的玉木屋,完全可說是最被時代潮流拍打的代表。日本家庭飲食習慣及口味的改變、電商興起衝擊實體門市的購物頻率。相當佩服十代目社長田巻恭子女士道出的精神 :「我們尊重傳統,卻從未受到傳統的束縛」,在日本這種講求匠人精神的社會風氣下,許多同樣傳自江戶時代的食品、藝術同業,不敵歲月只能黯然退場。因此,玉木屋的故事、田巻社長的商業決策更值得學習。


首先,面對科技演進以及飲食習慣改變,佃煮食品可能不再是人人都有興趣接觸的品項。前任社長 (社長母親) 與社長各自採取不同的策略,母親選擇因應現代人追求養生的飲食路線,推出低鹽分的和歌山葡萄山椒等新產品線,一改佃煮過往只有重口味的印象;而現任社長則是順應日本年輕人接受外國文化的改變,研發結合西方元素的拌飯素 (世界のふりかけ),例如 : 義大利番茄、綠咖哩、四川麻婆豆腐等,不停創新也為百年企業重新注入活力。
因應電子商務的出現,同性質產品無法避免陷入價格戰的困境,而社長深知不管是對食材原料的講究或是在日生產的堅持,皆不適合落入降低成本的圈套。洞悉觀光業早已成為僅次汽車產業外的第二出口經濟來源,鎖定外國客人的開源策略,轉念主打 SDGs 避免食物浪費 (運用正常不會食用的鮪魚尾、鮪魚魚子製作佃煮商品),提升購買伴手禮送禮時的實際意義;以及全面翻新店面規劃飯糰工作坊的區域,客人可以體驗日本傳統文化,動手製作 おにぎり (飯糰) 和 おむすび (三角飯糰),並搭配愛因斯坦訪日時讚不絕口的佃煮昆布一同享用。
作為整個見習團行程的第一站,相信選擇玉木屋有著非凡的意義,承先啟後的企業故事彷彿讓人看見日本社會當前面臨挑戰的縮影。
日本職場初見 : 樂天集團株式會社 Rakuten
樂天 (Rakuten) 是本次見習團參訪中,企業規模最大的 B2C 代表,也算是許多臺大同學們的赴日求職的重點目標之一。此行除了參觀樂天總部的高空食堂、高級預訂私廚、健身房為之驚嘆外,最重要的是讓同學們重新認識日本企業的運作方式,為接下來準備再赴日本求職進行更充分的準備。
首先,相較於臺灣企業深耕單一產業的發展型態,日本不管是五大商社或樂天等國際企業,皆是採取整合多角化的經營模式打造生態系。舉例來說,樂天除了最為人熟知的電商—樂天市場、電子書 (Kobo) 外,包含有進軍的樂天銀行 (金融產業)、樂天桃猿 (運動產業)、樂天旅遊 (觀光產業),在日本本地也有包含證券、信用卡、市場調查等業務。因此日本這一類多角化經營的企業,新卒採用制度 (新鮮人入職) 也有別於臺灣針對職缺、工作內容投遞的形式,常態是大學畢業生只針對想要入職的企業品牌,入職新卒們需要統一經過 6-12 個月的培訓,輪調分配至各部門重新學習不同職務所應具備的技能,也就是大學專業是商業經營的畢業生,也有可能最後是分配至職業運動球隊擔任數據分析。
當天樂天集團也特別安排 HR 部門的同仁到場,為同學說明新卒採用及キャリア採用 (中途採用,指已有工作經驗者轉換跑道) 的申請方式,以及應徵過程當中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穿梭在樂天總部中,不管是負責接待見習團的同仁或是投入在自己工作中人員,外國面孔的比例相當高,據說樂天集團有來自超過 100 個國家的員工,許多同學曾經擔憂日本企業文化過於封閉的刻板印象,多少也在這場參訪中無形中不攻自破。
這一趟東京見習團,相較於同年暑假的另一團關西淡路島見習團,特別的是多出自主交通移動的環節 (主辦單位有提供儲值好的交通卡),可以真正體驗與東京上班族們的通勤日常,也認識東京都會圈的各個不同的辦公區,像是日本樂天總部所在的二子玉川可能就是一般旅遊時不曾到訪過的區域。


對於目前正在日商廣告公司實習,下學年也預計再到日本交換學生的我來說,能夠提前參訪樂天集團相當有意義,除了完整瞭解日本企業的完整招募流程以及對人才的期待外,也帶給我不小的激勵與信心。為了 25 歲以前可以實現搬到日本生活的目標,在大學期間付出許多不同方面的努力,不過一直沒有把握當前的能力是否合格。
其實從出發前就知道,本次參訪的企業其實與設計專業的我沒有太多的關聯性,不過因為不想錯過進入日本企業,甚至是最終實現在日本自行開業並定居的理想,還是鼓起勇氣報名見習團,即使需要晚上回到住處繼續趕工實習的專案。而透過樂天 HR 們的勉勵,也讓我更放心不用將自己畫地自限在設計專業的框架中,更重要的是加強自己的語言、專案管理等通用能力,相信可以在不遠的未來實現我的計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學系 許晴閔
四感皆備的藝術饗宴 : teamLab Planets TOKYO
過去在臺灣,大部分人對日本的新創公司並沒有太多的認識,不過提到 teamLab 的名號,相信即使是近年沒有到訪過日本的民眾可能都有耳聞。一般很難以想像這個充滿藝術與娛樂主題的創業項目,創辦人猪子壽之先生畢業自東京大學工學部數學工程,因為相信數位科技終將改變社會和人類的認知,選擇用熟悉的科學加上技術碰撞未知的藝術與設計領域,發起一場顛覆藝術界的革新。
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會學習歷史文物、藝術品相關的知識,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內的展示品,每個人可能都能說上一兩件。不過這些享譽國際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很大程度都受到地域移動上的限制,若不是藉由海外展出的契機一覽,一生之中也許都沒有機會見上一次,這也讓參加藝術展覽很難培養成為絕大多數人的日常或興趣。而 teamLab 的出現,確實稱得上是破壞式的創新,它徹底改變逛展覽總是一言不語、拘謹的形象。
不僅聚焦於視覺,teamLab 團隊將聽覺、嗅覺、觸覺一同融入藝術設計中的大膽創舉,在強調傳統的日本確實也走過艱辛的一段路程,成立前 10 年在全球四處參展的過程中,也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群理工背景的「異類」。直到台場永久性場館的開幕結合社群短影音的絕佳搭配,第一年 (2018) 就取得百萬人次入場的佳績,2023 年更是以年度 230 萬人創下單一藝術家博物館進場人數的金氏世界紀錄。現在只要談到沉浸式藝術體驗,teamLab 總是能佔有一席之地,它就像是發跡於日本東京的藝術迪士尼樂園,截至 2025 也在全球超過 20 個國家展出,甚至投資發展為永久場館。
享受 teamLab 震撼的同時,讓人不禁思考同樣以科技島作為發展目標的臺灣,除了半導體外,我們是否也能有更多讓技術力跨界其他領域,運用不同樣貌揚名國際的可能性呢?



官產學共創新局 : Tokyo Innovation Base
日本從 2013 年將投資創新企業作為日本振興戰略的一環、2018 年啟動 J-Startup 扶植本地新創公司與吸引海外創業團隊落地日本、2022 年正式訂為新創元年,也發下豪語 :「五年內扶植 100 間獨角獸企業」。儘管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規模以及資本,自第一間獨角獸 Mercari 誕生至今,目前已經過去一半的時間,達成率卻不及 20%,讓人好奇接下來發展的同時,也想實際觀摩日本政府的措施。
2024 年開幕的 Tokyo Innovation Base (TIB) 正是東京都政府推出的旗艦級設施,地點位於東京精華地帶澀谷,讓人非常羨慕的是設施使用竟然完全免費,可見官方盼望新創遍地開花的決心。回想過去在台北成立公司時,光是處理地址登記、尋找理想的共享空間辦公,每個月可能就是近萬元的開銷。


其中的亮點非 TIB 與 DMM.com 的合作計畫— TiB FAB 莫屬,少見對實體產品創業團隊的支持,凡是目前居住於日本的申請人通過審核,不僅可以免費使用工作室內各式工具機、手工具、基本耗材,直接實現創意構想的實體化外,DMM.com 更派駐多位不同領域的專屬技師於現場提供諮詢。令人意外的是參與計畫不僅不用付費、付出股權,還有機會透過成果獲得集團的投資。同樣是發展多元業務的 DMM.com 除了是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與官方合作支援本地新創以外,集團旗下的投資公司 DMM Ventures 也能就近觀察年輕團隊的潛力,不錯過投資優良團隊的最佳時機。另外,透過 M&A 的方式將合適的新創團隊直接併入集團對應的事業體也不失為一個好方式。
TIB 這棟複合型的新創基地,行政與法務諮詢窗口、辦公空間、會議室、展演空間、休憩區域 (飲食烹調) 應有盡有,誇張地可以說帶著天馬行空的想法走進大樓,說不定走出來就是一間新創公司,甚至原地就能展開銷售業務。一開始在大門等待集合時間時,一樓設有不少販售攤位,同學們交流發現其中一攤就是由東京大學學生的創業團隊,致力於推廣越南茶葉。另外,也有專門設有大學研究成果商用的展區,以及媒合創業人才以組成團隊的互動區。這趟行程令人目光為之一亮,對於新創場域的規劃及營運構思確實值得臺灣借鏡,也讓幾位有志於挑戰赴日創業的同學們燃起鬥志好好學習日文。


對於長期職涯的目標,希望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興趣,尋求影視、醫療產業的跨領域創新機會,不過先前關注的資訊一直以歐美為主,包含先前遊學或實習也是前往加拿大或英國。當然耳聞日本在兩大領域在國際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一般赴日除了旅遊似乎沒有其他的接觸管道,這次看見國際處舉辦東京見習團的資訊,自然不能錯過難得的機會。
到訪 TIB 自己的親眼見證,加上東京都政府的介紹都能感受到,日本深知自己在新創生態的起步晚,因此更加確實且有條理的規劃藍圖。加上 Startup Island TAIWAN 駐日的前原代表也為我們額外分享,目前臺灣政府對於新創赴日發展所提供的支持,有機會真想再次造訪面對面與日本剛起步的新創團隊們有更完整的交流,瞭解雙方的優勢以及未來可以合作的可能性。
臨床醫學研究所 張基元
台日學術、技術橋梁 : DCI Partners 大和企業投資
東京見習團主題圍繞「創新創業」,不過 Water Mirror 執行長 Sean 希望可以為同學們加入創投 (VC, Venture Capital) 的行程。除了源自於 Sean 本人過去的背景能夠取得珍貴的資源外, 重要的是新創公司若要走到國際化、規模化的路上,通常需要仰賴 VC 的支持與挹注。而且創投產業,即使是平時在臺灣也不得其門而入,更不用說是以外國人的身分來到日本,對於這群陸續將成為新鮮人的同學們是不可多得的入場券。
這次的見習團組成中,分別有來自牙醫系與臨床醫學、生醫電資、藥學、食安所的同學,因此特意來到台日生技基金的發起方—日本大和企業投資株式會社 (DCI Partners) 拜訪。台日生技現有的兩檔基金規模已經超過 270 億日圓,目前也正在籌組 FUND III 因應 AI 為產業帶來的躍進,對於相關產業的學術研究人員、創業者是充滿機緣的時代。
對於幾位正在創業中、新創公司實習、有創業想法同學們的好奇,總監完全是知無不言、悉心分享。因應目前同學們都是在大學或研究所就讀的階段,準備的簡報內容也涵蓋 DCI Partners 先前參與過的台日學術界合作經驗 (東北大學、鹿兒島大學),以及大學技術如何實現商用、引入資本的國際市場案例。


在日台人職涯交流晚宴 : 百行百業甘苦談
前一屆的東京見習團就有不少同學展現日本求職的高度意願,也讓主辦人 Sean 本次特意提前規劃並擴大職涯交流會的規模,包含因應創新創業的主題安排兩場演講,邀請到目前任職於日商 FeliCa Networks 的 Mark,正是發明 Suica 神級應用於行動裝置非接觸應用的公司,他同時也是日本熱門內容平台—日本職活的創辦人。分享過去 10 年在日本 Sony、Google 等國際級企業的經驗,也為同學們解惑在日本求職的常見疑惑,像是日商與外商的文化差異、職場發展等;第二場則是由過去任職野村綜合研究所、Mobile Internet Capital 的苗春亭先生主講,選擇日本留學再投入職場的另一種視角觀點,同時也帶來豐富的日本創投產業案例。
本次除了主講者與見習團同學以外,一共有將近 30 位在日台人一同共襄盛舉,利用平日下班晚上的時間到場,與臺灣學子們訴說這些年在日發展的點點滴滴。令人動容的是,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是臺灣大學畢業的學長姐們,交流會結束後還特意留下至將近 10 點就為了回答每一位學弟妹們的問題。七天的見習團行程儘管非常緊湊,時間有限的狀態下也不可能到訪每一間同學們心儀的在日企業,藉此機會真的有許多任職於夢幻企業、職位的工作者,用最真實的經歷提供同學們實用的建議與心得,讓大家都有機會回到校園把握時間精進自己。


坦白說,對於家庭經濟不是很優渥的我,當初一直很掙扎這筆不斐的團費是否值得投資,甚至是爸爸鼓勵我不要猶豫。不過其實行程才到一半就讓我感到非常值得,尤其是經過週三晚上的交流會,因為白天的企業參訪雖然能夠獲得非常大量的資訊,卻也讓人難免抱持懷疑的態度,畢竟還在公司裡面不可能明目張膽說公司的壞話吧?
直到交流會上學長姐們真情流露的分享,當然職場生活不可能總是美好,也會抱怨在日本生活的文化衝擊,但事實是這群臺大學長姐們都在日本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甚至不乏許多已經在公司佔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看起來短時間也沒有離開日本的打算。能夠取得企業與員工雙方的看法,讓見習團的收穫相當圓滿,很難相信這只是第一次來到日本,就有種想要回國加強外語,有朝一日挑戰海外職場的衝勁。
會後的交流時間,每位學長姐們都很熱情的給予我們赴日發展可以精進的能力,深信這股臺大勢力在東京甚至整個日本只會更加壯大。
工商管理學系 &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研究所 許捷宜
聞所未聞的神祕行業 :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
來到高級辦公區域虎之門,從走進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 (List Sotheby’s) 就讓同學們驚嘆連連, 不愧是以拍品動輒數億的拍賣行成名,從大門口、員工穿著、會議室裝潢,甚至是提供的礦泉水跟濕紙巾都讓人看得出其格調。由於這次見習團同學分別來自 10 幾個不同的科系,因此刻意不過度安排單一產業的行程,重點觀察、學習各行各業的職場特性,以及工作者們成功關鍵。
當同仁介紹業務內容時,大部分的同學們都是合不攏嘴的狀態,利斯蘇富比負責管理及銷售的物件,無論是塔樓、一戶建、酒店式公寓都是數十億日圓以上的價格,因此平時接觸的客戶往往是政商名流、達官顯要,因此想必對於從業者的個人談吐、專業知識、各領域涉略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不過結果與猜測大不相同,其實利斯房地產剛開業時更喜愛招募有衝勁、幹勁的運動員,並且對產業、專業沒有特定的要求,更看重的是對於市場的敏感度與學習力。利斯蘇富比內部建立完善的培訓及部門間合作的機制,讓入職業務能夠透過按部就班的訓練成為業界精英,優勢是更能提供服務海內外客人的跨國協作系統,讓其長期能夠維持業界權威的地位,格外獲得高淨值客戶的青睞。
到場分享的業務同仁們,也特別解釋相較於房地產、法律等知識外,對於藝術、酒類、美食、旅遊,甚至是在日本各區域風土民情的見解更是成功的祕訣。能夠負擔得起數億房產的購買者,通常並不需要接待人員嶄露知識,他們透過交際圈能獲得的資訊或許都更加詳細,重要的是在保持專業下如何取得顧客的信任與喜愛。三位非日籍業務們也都不藏私分享,如何服務日本客戶、與日本同事建立信任關係及合作以及發揮作為外國人的差異性建立優勢等職場生存法則。


雖然分享時聽到的高淨值人士生活與自己毫無交集,業務們過往成交的各式高價房產也令人覺得格格不入。當聽到利斯蘇富比的分享卻讓我有截然不同的體悟,原來世界上還有很多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類型,業務工作、房地產對三類組的我彷彿是全新的領域,也讓我督促自己應該更積極的探索不同的產業。
即使像現在食安領域已經讀到碩士,仍然覺得在如此博大精深且需要多方合作的專業中沒什麼「專業」,在臺灣好像也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說要放下既有的累積卻又有包袱。我一直想要換一個地方生活,參加東京見習團讓我驚覺,說不定只是國內受限於市場大小沒有符合期待的工作內容,不代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沒有。日本企業能夠接受新進職員從頭學習、重新分配的制度或許很適合我目前的狀態,交流會上也得到學長姐們傳授留學、打工度假、旅遊前等不同赴日求職的方法,回國又能充滿動力的思考未來。
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 簡旻涓
深耕半導體未來 : 東京威力科創 Tokyo Electron Limited (TEL)
隨著洛杉磯道奇隊取得 2025 世界冠軍,是不是也跟著大谷翔平選手的全壘打,看見不少次位於 Dodger Stadium 外野牆上的 TEL 廣告呢? 此行見習團也來到全球第四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東京威力科創,帶領工程領域及有志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同學們一覽日本科技業職場的現況。與想像中不同的是,在極度重視文科的日本社會中,東京威力科創過去幾年的應屆畢業生應徵人數卻呈現倍數的成長,卻還是能維持 96% 的高水準留任率,並且完全沒有裁員計劃,為擔心在日科技業職涯發展的同學提供另一種觀點。
再來則是不少對技術、研發有熱情的工作者的擔憂,是否隨著年資漸長則必須透過轉任管理職來提升薪資,TEL 為了照顧不同職涯規劃的員工,設計「高度專業職」的制度讓其能繼續提升待遇、職等。同時當員工陸續步入家庭、生子,反其道而行的在硬體業界推出 WFH 的模式,幫助員工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公司也在箱根、二世谷、輕井澤、松島等日本度假勝地設有保養所,讓員工休假期間可以帶著一家老小一同前往放鬆,享受工作成果帶來的收穫,與全家人共同分享喜悅。
最後為尚未開始準備日本職涯或有興趣挑戰亞洲以外國家的同學們補充,即使是畢業後先加入 TEL 位於臺灣的各辦公室,也有機會參與公司提供的外語培訓,進而配合海外派駐 Program 或 1-2 年的海外受訓都是轉換海外職場的可能途徑。
日本職場實戰 : Hollywood Cosmetics
上午由 Water Mirror 執行長 Sean 重新自我介紹,分享過去近十年在鴻海、日本華為負責創投及 M&A 業務,輾轉加入新創團隊擔任財務長的經歷。利用行程間的空檔用自身的豐富閱歷為同學們解答先前幾天沒有解惑的問題,也協助媒合每位同學所需的日本人脈資源。
下午來到繁華的六本木新城,今天的目的地 Hollywood Cosmetics 是非常特別企業,創辦人牛山清人先生起初是懷抱演員夢想遠赴好萊塢,沒想到大志難以伸張,卻運用好萊塢的見聞回國創辦一間百年化妝品企業。面對現今歐美美妝品牌國際化取得巨大成功,本土企業不得不開始尋求第二曲線,目前 Hollywood Cosmetics 旗下擁有美容中心、髮廊、百貨商場、大學院大學、專門學校等多元事業。
經過一週的密集行程,見習團同學們像是海綿不斷疲勞轟炸接收新知,大多數的時間都扮演被動接收的角色。近年來拓展海外版圖是 Hollywood Cosmetics 發展目標的重點之一,保養品、化妝品消費力向來強勁的臺灣自然也成為鎖定的市場,這一次主動權交到見習團的同學們手上,有機會在行銷總監的面前展示對公司產品的見解以及擬定臺灣市場的進場策略,或許當場立即獲得 offer 也不一定呢?
同團成員有醫學院學生、藥師、醫療新創實習生、食品安全研究所等不同相關背景的同學,各自提出不同角度的觀點,甚至在不同組別間出現對市場分析相互牴觸的狀況,進入市場障礙、行銷策略、競品案例,每一組都有不同著重的切入點,我想這正是日本企業想要得到的資訊,也是讓同學們發揮過去幾天所吸收新知的絕佳時機。



大二時,因為也有參加過國際處的牛津大學 Summer Program,當時留下很好的印象加上自己對日本文化非常有興趣,今年也就馬上報名了東京見習團。除了達到企業參訪的目的,晚上、假日還能有自己的時間可以探索東京,前後我一次解鎖迪士尼樂園、哈利波特樂園,這一趟日本行真的是收穫滿滿,知識、心靈跟行李箱都是。
先前在臺大的三年,管理學院其實也有不少的 Case Study 功課及小組討論,不過能真正在公司高管面前展示成果還是第一次,也能夠得到企業對學生能力最真實的 feedback。走訪創投、國際企業、百年公司這些對人才有高度要求的職場,與高階主管、人資的交流都讓我對如何準備自己接下來的求職更有方向,或許當日語能力更精進之時也能挑戰日本職場。
財務金融學系 洪藝榛
獨角獸搖籃 : Miyako Capital 京都大學創投
呼應開頭臺灣大學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建樹,與途中在 TIB 聆聽東京都政府對於發展日本新創的決心,見習團行程的最後一站以 Miyako Capital 作為結尾再適合不過。如同臺大目前想要成立的自有創投,受限於公立大學的身分在過程中有不少阻礙,同樣狀況在日本包含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也都曾走過相同的一段路,因此日本頂尖大學除了加速器、育成單位以外,更有創投能量將學校的研發成果轉化為新創企業並提供資金支持。
由於京都大學的強項為基礎科學,正常實現營利需要的時間更長,為尋求靈活性,除了旗下的創新資本 Kyoto iCAP 外,也公開招募外部創投加入體系,Miyako Capital 曾投資的新創團隊 60 間中有 42 間都是京都大學的校友與教授。目前擁有三號基金的 Miyako Capital 投資 PORTFOLIO 相當豐碩,獲得輝達、Sony 投資的獨角獸企業 Sakana AI 正是其中之一。
Miyako Capital 出身自日本最大創投 JAFCO 的執行團隊,在協助京都大學建構生態圈有相當嚴謹且完整的規劃。包含為專注於 Deeptech 研發的技術團隊,提供經營方面的輔導以增進成功孵化的機率;投資外部的新創團隊,並透過提供教授 Stock Option 的選項,為潛力新創尋找合適的校內 R&D 團隊共同合作;最有趣的是常態性的資助大學內的研究性社團,增進提前鎖定投資標的的機會。


一開始,抱著可以來到東京觀光的興奮是我報名最大的動力,雖然可以運用的自由活動時間只有每天晚上以及假日,不過出乎意料我會想要給 80 分以上的好評。管理學院的學長姐畢業的夢幻行業如 : 管理顧問、IB (投資銀行) ,目前在校內都有對應的學生社團,相對 VC (創投) 真的是比較沒有機會瞭解的產業。
這次不管是在大和企業投資或 Miyako Capital 的參訪,兩位高層除了介紹公司業務、投資案例以及日本創業產業的概況外,很親切的甚至會分享作為一個創投產業的從業人員日常工作會如何推進,或是非相關科系的他們當初是如何輾轉擠入窄門。我也不確定這些偏向真心話或私人的對談,平時在公開場合是不是有機會學習,不過對我一個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確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訊息。
財務金融學系 林佳穎
東京創新創業見習團 : 台日間的文化借鏡,日本職場先修
作為同樣從大學時期開始創業項目的過來人,這次有幸能與臺大同學們一起參與東京見習團,彷彿跳上時光機回到 10 年前的歲月。從新創基地、創投機構、國際級大擘到百年企業,重新回味一次創立 WillStudy 以來的點滴,讓人感慨如果當時有如此豐富創業資源、能夠提前聽見產業前輩們的真知灼見,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發展也說不定呢? 這也是近五年與臺灣大學合作以來,我個人最為敬佩且羨慕的一點,國際處的團隊組成涵蓋創業家、留學生、臺大校友以及外國工作者,這群職員因為深知同學們渴望及欠缺的資源,因此日以繼夜的努力首創包含校級的海外實習、海外研究、海外見習計畫,幫助臺大學生們縱使置身國際也依舊保有競爭力,著實令人稱羨。
本趟見習團的全程,相較於精心安排的企業參訪行程,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與這群來自臺大、臺師大同學們的互動,儘管幾年來工作當中已經採訪過上千位的留學生,還是能明顯感受到隨著科技演進、社會變遷,每一個世代的學生都有截然不同的性格與想法。每個人帶著對海外 (日本) 求職、創新創業的獨到見解,來到東京接收外在環境以及新資訊的刺激,動搖著原本可能堅固的信念,回到臺灣持續調整自己的計劃,為求終將能達成心中所想的目標。
在我看來,這種思想「碰撞」的本質正是海外見習團最為可貴之處。可能是民族性使然,以往在國內對於這類海外求職、留學、創業之類的想法,臺灣同學好像總喜歡私下默默努力,也不太會主動跟同儕、朋友討論,也許是因為承擔高失敗率的特性。而當來自各方的同學在東京齊聚,已經有明確主題的前提下,大家似乎更勇於主動拋出意見、相互交流,由於不同的學術專業、經歷,面對同樣的資料輸入時,也總能產出多樣化的資訊輸出,讓同學們相較於自己參悟,更加發揮團體行動的價值,其中更不乏已經入圍過金馬獎、開始創業或與日本有學術交流經驗的同學們可以不時賦予新的觀點。
如果有參加過國內的創業活動,相信都聽過新創公司存活率一年僅 10%、五年 1% 的誇張說法,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並不是此處探討的重點。二十出頭的我,時常思考為什麼總要用近乎威脅的警語來打擊躍躍欲試的準創業者們呢? 這一趟跟著臺大同學們一起探索坐擁世界 65% 以上 200 年企業的日本,隱隱約約從創辦人、職人們的工作態度中觀察到兩地的差異。「我不想 (不喜歡) ____,所以我想創業」,可以自行填空每天通勤、朝九晚五的生活、領死薪水等,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呢,同一句話也可以套用在選擇科系、選擇工作上。可是偏偏從創業競賽、申請補助的第一關開始,問到的總是核心價值,因此當先有果、後有因,我們很難再回頭去仔細思考這件事。
而在整體社會風氣極度壓抑的日本,決定跳脫系統框架去成立新創公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源自於這樣的時空背景,我從日本創辦人及開業故事中,總能感受到一股希望改變世界的憤怒,佐以一生懸命的精神作為柴火,也許是日本企業總能長存的秘訣吧? 不知道從中是否能感受出些許矛盾,從如此強烈的集體主義體系中跳出,卻是為了另一件能夠增進社會、團體福祉的目的。因此日本從五大商社、中小企業到新創公司的發展願景,通常環繞著 SDGs 構築,也讓日本全國共同推行的永續指標趕上歐洲的水準,公司服務一但取得民眾認同後,更容易發展成一種全民事業的良性循環。
兩種模式來自不同的教育、社會風氣、市場狀況,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臺灣可以運用僅 1/5 的人口及內需市場,誕生不落人後的新創數量,完全不需要妄自菲薄。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今,國家間的邊界早已日漸模糊,海外見習的目的正是「它山之石,可以攻錯」,以及啟發更多原本不在自己視野或認知內的事物。從後訪當中就可以得知,這群臺灣大學系統的同學都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不管是不是原本在預期範圍內,期盼屬於臺灣的獨角獸從中出世。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