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外商新創人物訪談歐洲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職場訪談專欄英國

UCL | 萌芽於演唱會、舞台劇影像設計,疫情催生的倫敦創業故事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aster in Design for Performance & Interaction (MFA)

Isabel Sun


碩士學歷: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aster in Design for Performance & Interaction (MFA)
倫敦大學學院 (UCL) 性能與互動設計碩士

大學學歷: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目前職位:

VROOM Co-Founder & CTO

Disguise 技術支援

過往經歷:

完角娛樂經濟有限公司 視訊執行及動畫師

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科系探索:喜歡畫畫,走上設計之路

我從小就很喜歡畫圖以及藝術,因此大學科系就決定往設計方向選擇。選校時是以設計系學生作品決定,原本在師範大學和實踐大學兩間大學猶豫,後來覺得師大課程比較偏學術方面,實踐比較多校友進入業界工作,所以最後決定到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入學前,對於動畫未來的出路發展停留在很表面的階段,只知道實踐該科系的校友出過眾多知名的電影、MV 導演,當時想像自己未來可以拍片。剛進入 3D 動畫設計組時,我認為做電影特效跟純動畫很熱血、很有趣,這個認知其實在大一、大二階段都沒有很大的改變,直到發現自己無法靜下心來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性格,以及能力也沒有出色到足以做出業界級的動畫設計;相較之下,我更喜歡現場互動,所以常常參與媒傳系另一個班級 (創意媒體設計 Creative Media Design) 的選修課程,嘗試做出轉變也確實收穫很多。

摸索科系出路:VJ、平面接案、參與他校畢業製作

研究媒體傳達設計的畢業出路時,我發現在許多大型活動上有一種職位 — VJ (影像騎師),相較於大家都耳熟能詳的 DJ (唱片騎師),VJ 在演出中負責控制影像。結合我自己在大學打下的平面動畫基礎,接觸 VJ 工作開始讓我獲得成就感。當時也會同時爭取接案機會,大部分案件以插畫和海報等平面設計為主,使用當下所具備的能力去試遍各種產業和工作。

後來前往上海交換的契機,因緣際會結識分別來自北藝大導演系、文化大學舞台美術、台藝大表演班的室友們,同房的緣分讓我們決定回台後互相參與彼此的畢業製作,我主要負責設計主視覺海報以及投影動畫設計。第一次參與的作品就是北藝大佰參的畢業製作,改編自賴聲川老師的《暗戀桃花源》,我協助擔任影像設計,也正是這項工作點燃我對舞台設計的熱情,讓我未來想要接觸到類似的工作。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摸索科系出路:VJ、平面接案、參與他校畢業製作
VJ 工作不論在演唱會、大型戶外電音活動、遊行 & 嘉年華、舞台劇都是很常見的角色

交換學生:出國動機,確立未來投入劇場投影設計

申請交換學生的出發點,可能是想在出國學習的過程中尋找新的機會,因為我不太適應原先在實踐大學組別的教學生活,課外時間接案的探索方向也無法說完全滿意,所以想藉著交換的外在刺激去釐清自己的想法。

第一間交換學校是北京電影動畫學院,但實際上我大部分的交換時光都在隔壁的中央美術學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度過,不管是旁聽、交朋友、體驗不同的校園風氣,當時的所見所聞讓我大受震撼,因為同齡學生們的作品都非常厲害。

當時的室友是個挪威女孩,她對藝術有很好的見解,常常拉著我去北京 798 藝術區看前衛的現代作品。在此之前我不太理解現代藝術的價值,因為看不懂所以無法產生共鳴,過去的我比較喜歡商業廣告、動畫等更直接的呈現,但是那一年受到挪威室友的影響,開始漸漸領略到現代藝術的獨特之處。

下學期申請到上海戲劇學院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交換,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因此這場交換之旅讓我認識戲劇、舞台圈的同學並有幸一起工作,當時彷彿找到人生志業 —— 劇場的現場投影,這份工作內容就是我畢生要做的事,很開心找到自己的方向。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交換學生 (北京 & 上海):出國動機,確立未來投入劇場投影設計
上海、北京的交換經驗幫我找到人生的第一站,讓我提早有機會省思自己的未來方向

媒體傳達設計職涯發展:參與劇場設計、演唱會製作

結束為期一年的交換學生,透過朋友介紹讓我得以加入羅士翔老師的工作室。羅士翔老師是一位劇場影像設計師,主要參與市場導向的作品,商業、藝術類型都會接觸。老師平常工作就包含很多商業場的行程,跟著他工作的三、四個月時間讓充份瞭解產業概況,例如 : 表演藝術的商業場次收費範圍、文化部對於預算的控管、產業競爭對手之間如何爭取機會。雖然參與的時間不長,但我能夠理解到政府資源有限,同時市面上的競爭者也多,每個品牌、工作者能分配到的資源有限,所以開始對於職涯發展有更多的思考。

如果說劇場的核心價值在於導演和演員,我開始思考設計師在產業中的價值,身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影像藝術家,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主場不應該侷限於劇場,不論是辦展、新媒體還有許多沒有嘗試過的媒介。除此之外,我想到演唱會也是視覺設計的一種,於是進入專門製作演唱會的完角娛樂。

進去後發現一個事實,舞台越大、壓力越大、製作期卻越短。每逢大型活動如音樂祭,前一天通常都必須徹夜趕工,做出每首包含四個視覺的八首歌曲。雖然在產業中算是收入不錯的工作,不過工作特性相當考驗體力,通常要長久堅持下去很不容易,因此許多工作者會同時去兼課鋪路,或是發展副業如 : 投資酒吧、房產或比特幣。

媒體傳達設計職涯發展:參與劇場設計、演唱會製作
真正投入職場後,發現每個產業、職位都有箇中辛苦的部分,現階段找到一份能夠「做的長遠」的工作可能是我的短期目標

英國留學經驗分享

決定留學的契機:認知到台灣劇場業的困難

劇場工作時,有次參與周東彥老師的製作後,搜尋經歷發現他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的劇場與多媒體(Scenography) 碩士,我才認知到原來有這樣的專業跟選擇。不過第一時間,我並沒有出國留學的念頭,因為畢業後剛投入劇場工作,我認為當時的生活很充實且豐富,不想離開在台灣的生活圈。

當時與家人討論,他們建議我先試著申請,反正錄取再考慮是否出國也不晚。隨著累積劇場工作的經歷,我認知到劇場、表演藝術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挑戰。除此之外,發現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也有同事出現健康問題。我當時問自己,工作的幾個月雖然很快樂,但是真的有辦法日復一日嗎? 因為我當初是覺得有趣、好玩投入,後來綜合評估未來發展、身心狀況,發現我沒有想要奉獻全部的身心和熱情在產業中的決心。當下的動機似乎不足以支撐我長期在現場表演工作,基於種種原因考量,那一年才下定決心出國。

英國碩士 : 申請過程分享

經過最後的考量送出申請包含美國、香港和英國,主要是參考過去實踐學長姊的留學背景,英國大學申請清單有 UCL 和 Royal College of Art (皇家藝術學院) 的 Animation MA (實驗動畫)。當時成功進入 RCA 面試環節,負責面試教授問到:「你之前是劇場背景,對實驗動畫有什麼樣的追求?」,當時我的回答很心虛,因為內心並沒有很想追求動畫這塊,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我在實驗動畫這一塊有所突破,也許可以輔助我做舞台視覺設計。以 RCA 這間比較保守的學校來說,他們希望招收的學生是實驗動畫的狂熱者。經過這次面試,我對後面的面試問題有比較多掌握,也比較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標。

當年準備申請時還不知道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直到我前往倫敦生活,因緣際會得知它是英國很棒的戲劇學院,我的工作夥伴 Erin Guan 就是畢業自這間戲劇學院。當初沒有研究到這間學校相當可惜,演員 Judi Dench (茱蒂·丹契) 是前校長,他們也有 Scenography 的課程。即使我隱約認為沒有選到最適合的學校,但也是因為誤打誤撞才讓我有機會成為現在的自己。

英國碩士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申請過程分享
留學申請階段時,沒有充足的資料讓我能夠完整思考自己的選擇,但還是感謝選擇 UCL 的決定讓我產生新的想法跟機會

UCL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 課程設計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以學術為主,聚焦在思想探討。課程設計很簡約,學生能夠自由選修的選項不多,課程類型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坊,讓學生參加技術培訓;第二部分是論文課,學校會配對學生和教授,思考論文研究方向,系所和教授們很重視研究的部分,會影響 Lab 裡學生做的所有行為;第三部分是創作。

當初申請時就注意到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系所網站並非直接架設於學校官方網站,而是自行獨立出來呈現不同的風格,網站上展示學生們的論文而非作品,瀏覽網站後讓我非常嚮往 UCL,因為與我過去的學習、專業背景都有更多的差異性。根據過去的觀察總結,亞洲新媒體藝術家設立的網站,展示的內容通常是作品、創作理念,但是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網站上面的重點卻是研究方向、論文內容等,反而不會去強調學生的創作。若是想要進入這個科系,預期投入研究、不排斥論文的申請者會比較快樂。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FA) : 授課方式

與其說課程有趣,不如說班級學生組成結合課程設計讓課程變得更有意思,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學生有三種主要背景 :

  1. 有建築背景
  2. 熟悉軟體、Coding,或是有新媒體背景
  3. 有表演藝術背景,例如音樂、舞蹈、舞台相關

不同背景的學生聚在一起,每當創作課進行團隊設計的時候變得非常有趣。就我所知,大部分的英國學校接受學生個別創作,但 UCL 強調一定要團體創作,若是做個人作品,則會失去與其他領域同學合作的機會與優勢會消失,老師會認為你沒有跟著設計脈絡而忽略你。

學院後方有一區類似工廠的地方,木工、焊工、機器手臂等裝置應有盡有,設備使用基本上都免費,只有耗材的部分收費或自行準備,學校也會安排課程培訓使用方法。不過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讓學生做 Prototype ,而不是在內進行完整的製作,所以是以裝置藝術導向為主。

建議未來打算申請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的學生,無論在學或出發前先充分將自己的心態、規劃準備好,以免面對緊湊、實戰的課程一時會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因為校方會將每位學生都視為一個個獨立的新媒體藝術家,不會理所當然認為學生只是單純來學習,而是在背後推大家一把,幫助學生未來能順利進入到市場,例如 : 當年我們組別畢業製作的 Prototype ,馬上就被帶去歐洲歷史悠久的奧地利林茲藝術節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展出;技術課上的小呈現也有到 Tate Modern (泰德美術館) 作展演,累積這些作品都對後來的履歷非常加分。

倫敦 UCL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FA) 授課方式
學校為我們提供充分的機會去累積自己的作品集,對於希望爭取海外工作機會的國際學生會是最實際的幫助

倫敦留學 : 學習環境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學院位於東倫敦 Stratford 的 Here East 科技園區,它是一個新創公司的聚集地,離主校區車程約 40 – 50 分鐘,一開始進來會讓人覺得彷彿來到新竹科學園區,沒有太鮮明的英國色彩。我們系所大約 2/3 是中國人,大部分是建築背景;其他同學則來自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背景以新媒體、劇場和表演藝術為主,這一點還滿有趣的。

當時我就讀時才是 Program 的第三屆,學院尚未開始嘗試跟當地科技公司、新創公司合作,但近年有感受到學院在積極地拓展地緣關係、合作機會,我相信以後入學的學生和周圍的公司會有更多合作機會。附近有一間很有名的新創公司兼舞蹈工作室,也正在開發 VR、AR、軟體。

關於 Here East 、Stratford 住宿介紹可以參考 : 英國倫敦留學住宿指南 | 東倫敦、 Stratford 地區篇

UCL 倫敦大學學院 : 校園生活

我覺得 UCL 是一間定位很清楚的學校,不能帶著對其他學校的認知進去。校園建築、校園都非常華麗,成為學生在裡面讀書彷彿是貴族。從社團來說,有飛行社,可以用很少的花費開飛機;滑雪社,可以去滑雪,資源非常豐富。另外很棒的一個部份,學校與很多軟體商及藝文活動簽約,學生信箱可以免費登錄使用軟體,藝文活動可以免費進入或獲得學生折扣。

在 Here East 校區讀書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性 (治安),入學時學長姐會帶著學弟妹熟悉校園環境,有人會悉心講解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剛抵達異鄉的國際學生們有非常安全感。同學們都很團結,會互相幫助,但缺點就是並非想像中無限繁華的倫敦。相較於大部分時間在倫敦市中心主校區,第一件要面對的就是治安問題,聽說有華人在咖啡廳滑手機,當場被人搶走,旁邊沒有任何人伸出援手。

UCL 倫敦大學學院 校園生活
雖然沒有享受到長時間的經典倫敦繁華留學生活,不過東倫敦的學習之旅也對我的專業培養提供非常實質的幫助

英國倫敦 職涯經驗分享

畢業時的英國職涯規劃

原本想到更大的舞台 Run Show,後來遇到疫情無法繼續。在學期間思考我要如何改善職場環境,因為我的體力無法負荷長時間的巡迴演出,在思考如何兼顧身體狀況和創作慾望的同時,我試著學 Coding。

我的畢業作品《Chamber404 四零四號房》以 VR 的方式呈現,本來想做互動遊戲,但是考量到時間和夥伴的背景,最後用動畫呈現,我在製作過程中學到很多 Coding 的技能。其實 UCL 不容易學到 Coding 技巧,同學能力落差非常 M 型,有人是工作室老闆,上課沒空參與,不然就是完全沒 Coding 概念。

UCL 建築學院 : 求職優勢

作為百大名校,從我們建築學院畢業,如果要找工程、建設或建築公司,出去找工作非常吃香。也有非常多學長姐在相關領域任職,可以從 LinkedIn 上連結、私訊,學長姐都很願意幫忙推薦工作。現在建築公司流行增設數位藝術部門,使用 3D 動畫向客戶展示作品,或是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報表和數據,這些都涉及到科技藝術。如果本身有建築背景,加上進來這個系學到的軟體知識,在求職時會非常加分。

以學校的聲譽、人脈背景進入銀行、金融、市場公關等行業都非常有優勢,因為老闆認為求職者有一定程度的視野。建築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並不是藝術導向,進來建築學院最大的優點就是視野的拓展,這也是我當初會選擇 UCL 的原因,因為我不確定是否該繼續走創作這條路。新媒體藝術、動畫方面,不是我們系所的發展重點,大部分校友畢業後以進入建築領域為主。

UCL 建築學院 求職優勢
倫敦每天出現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產業、職位五花八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出發前以及在學期間規劃理想的職涯目標,並付諸相對應的努力

倫敦創業 : 開始事業的動機

讀書時和創業夥伴 Erin 討論,做完畢業製作,大家各奔東西之後,不就又回到原本的劇場工作,人生沒有任何改變。我曾經考慮過轉職軟體工程師,但做設計這麼久,不想輕易放棄,Erin 也說從 Central Drama 這麼好的戲劇學院出來,不做些什麼其實有點不甘心。

我們的創業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劇場工作者生存,這件事很小眾,不符合商業模型,但英國人認為這是文化資產,是值得重視而且很有意義的議題。除此之外,疫情讓 West End 的劇場活動停擺,許多人開始意識到生活娛樂的重要性,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困境因此更加受到重視。

如何留在英國 : 從 0 商業基礎到建立工作室

很多國家的人為了想盡辦法留在倫敦,會去搜尋有什麼簽證可以讓自己留下,我們因此了解有 Start-Up Visa 這個選項,並以此為基礎,思考要怎麼改善我們的創業現況。

我們兩個沒有任何商業背景,所以就直接用我們寫劇場企劃書的邏輯去寫一份商業企劃書投案,最後差六分通過門檻。後來創業中心的主任對我們說,我們的想法沒問題,很有機會,最大的缺點是企劃書不夠優秀。投案失敗後,我們參加主任介紹的工作坊,慢慢學習商業模式、會計等創業者所需技能。以前在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比較像是一個華麗、資源豐富的平台,沒有學習課程這件事,創業中心則完全是學習導向,在創業中心上課的時候很快樂,第一次有在 UCL 上課的感覺。我們後來學著怎麼去寫出可以獲利的計劃書,即使出發點以公益 Start-Up 為主,公司依然想辦法獲利,尋求其他團隊的支持。

如何留在英國 從 0 商業基礎到建立工作室
入選倫敦大學創業中心之後,開始除了藝術、設計的專業外,對商業領域有更多的認識

VROOM Lab : 工作室的發展與現況

VROOM Lab 一開始的概念是工作室,以接案為主,後來決定再做一個類似論壇的平台,目標是讓藝術家去了解如何使用科技藝術像 AR、VR。我覺得如果沒有來留學的話,這方面的資訊不容易獲得,同好也很少,所以我認為論壇是個很好的出發點,再加上 Metaverse 不斷地被討論,我們也有 VR 的製作經驗,所以想要把這兩者結合。

從我的角度來看,搭建論壇要身為其中一員才有說服力,我希望我獲得的資訊來自創作者,而不是沒有相關背景的人去成立相關平台。公司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往社群發展。我參考過英國類似的組織,像 I LIKE NETWORKING 協助創作者和藝術家找工作,我覺得做劇場版本的會很有趣。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卓庭如


Isabel Sun 倫敦大學學院 (UCL) 性能與互動設計碩士

對於 Isabel 的留學歷程、職涯有希望進一步與她討論的同學,歡迎透過線上諮詢平台預約她的 Coffee Chat 時段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