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荷蘭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 從荷蘭到德國,歐洲帶給室內設計女孩的轉變

Yu Chin Ku


研究所學歷 :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 MA. in Interior Architectur
海牙皇家藝術學院 室內設計碩士

大學學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家具與室內設計組)

目前職位 :

raumlaborberlin – Designer (Berin, Germany)

雖然同為北科校友,但第一次見到 Yu Chin 卻是在柏林。記得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位開朗、積極且十分有想法的女性,目標明確,對於自己的工作保有十分的熱忱,同為在柏林打拼的夥伴,總時時刻刻被她的努力也督促著。很榮幸邀請到她來參與我們的分享專欄,聽聽她這些年從美國求學回到台灣,近年到荷蘭後最後落腳德國的故事。

留學前的學經歷簡介

我是在台北出生的城市小孩,五歲的時候與家人一同搬到美國加州去,住上了八年的時間。在美國生活的這段日子與記憶,成為我後續成年之後在藝術創作與創意上極大的影響力。我在國中的時候回到台灣,讀到大學畢業,並工作了兩年多才再次選擇出國唸碩士。在北科大念學士的期間,定了我在室內設計領域中的基礎,也協助不愛唸書的我看到自己對設計是有一般天份的孩子。即便在學校期間讀的算是有成就感,畢業後我依然煩惱是否該踏入這個領域繼續工作。

萌生出國留學的動機和契機是什麼呢?

我是在大學畢業與工作了兩年後選擇再次出國的。原本為了想要逃脫在台灣的生活(工作文化與個人生活上遇到的瓶頸)而初步選擇到澳洲打工度假。因家人鼓勵之下,才選擇出國唸學位。對我來說,學位並不重要,當時我也沒有很確定還想再唸書。

留學前的選校分析如何評估

Why Royal Academy of Art ?

我選擇報名倫敦的 Chelsea School of Arts 室內設計系碩士 與 荷蘭的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的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選擇這兩個國家最主要的原因為它的課程皆為英文授課。因為本來就沒有想花太多力氣在唸書上,更沒有心思在生活上必須要去學另一個語言。選擇Chelsea 比較是因為學校有名,地點在倫敦市中心,但是downside 就是學費貴,課程為期一年。

申請科系:

  •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 Interior Architecture (Offer)
  • Chelsea College of Arts  – Interior and Spatial Design

最後選擇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over Chelsea 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費較便宜,貸款負擔不會這麼沈重。課程為期兩年,對我來說,出國體驗生活、旅行、上課,兩年學程是較佳的選擇。除此之外,也因為 INSIDE(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MA Interior Architecture 的course 名稱)相較於當年讀的北科大較為 experimental ,感覺不會死板板地。全部的課程指導老師也都是請在職場領域中的建築師與設計師,這一點是吸引我最多的地方。我對於傳統的閱讀課本+拿圖板畫畫的學習模式感冒厭煩與疲憊,竟然要再次唸書,就期待著另類的指導。

Royal Academy of Arts (INSIDE) 在學經驗分享

實際就讀後有什麼好與壞的差異嗎?

我認為就讀 INSIDE 獲得最寶貴經驗是學程與指導老師們訓練我們用一個 critical eye 去觀看世界。一個擺在眼前的事情或事物,他們希望我們去質疑、詢問:它的成因、來源、價值、對於不同族群 或對象的影響力、存在的意義、在大多數人眼裡存在的意義成立與否?我能說這兩年念的書,比較像是對於我人格上的一個訓練與影響的課程。起初的一年半,我讀得非常辛苦,看不太懂老師們的出發點,希望我們最終呈現的是什麼樣的設計品。然後,我一直到畢業後才慢慢明白,這門學程注重的不是產品的美觀或是功能,他們注重的是我們在創造這項產品或是影響這項產品過程中的歷程,我們提供的理念、我們的 argumentation 。

講到資源,我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是一些實質上的硬體設備。若是這方面的資源,我認為 Royal Academy of Arts, the Hague 最棒的資源就是小小校園中的強大木工廠、鐵工廠、 photography studio 、 lithography workshop 及 3D 列印設備等。使用這些資源的途中,當然也排除不了知識的交換與交流,外國學生更為積極分享與討論。

在軟體資源上,如同我以上所提,碩士課程中請到的老師都是領域之中的設計師與建築師。他們的思維的出發點與傳統系統的“教授”是非常不一樣的。活躍也具有挑戰性。我想也因為他們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熱愛的,所以也鼓勵你與刺激你去尋找與表達自己的立場。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與荷蘭的教育(甚至是德國工作的環境)最大的差異是對 networking 的重視程度。以前在台灣工作或唸書,都是埋頭苦幹,沒在管身邊的同學在幹嘛。偶爾交流就是出去一起吃東西、夜衝、逛夜市。或是偶爾被安排在一起的分組作業。在荷蘭與德國工作,我被“訓練“了一身看待 network 的重要性。不管是跟其他同學或同事交流、問問題等 不只訓練膽量,勇敢對於自己不確定的事情發表意見,也讓自己吸收到的資訊量更快速且大量的吸收與交換。對我來說,與人對話 就像在讀有趣的故事書一樣,不會像課本死板板的提供你資訊,它會給你空間思考與對話,有來與回的作用。我最喜歡荷蘭唸書過程中,同學們訓練自己平時就扮演 “critic” 的角色。勇於問問題、發表自己意見並且給他人建議、提供相關資訊。我認為這樣的 mindset 很棒,也是訓練自己用不同的 methodology在職場中學習與交流。

除了念書與自己專業上的進展以外,一個人在外面生活與面對許多心理層面的增長是我認為出國留學最珍貴的經歷。在不同的國家體驗不同的生活,聽起來很cliché與簡單容易。但是到了當地,接觸了人、語言、交通工具、各種環境等因素,你會體驗到的是言語無法表達與形容的心境上的轉變。很多事情你說不上來,也有許多事情你無法掌控。我認為“出國留學“一詞大多數人會把重點放在 “一個國外的環境下當讀書人”我比較希望大家也可以看見並且重視這詞背後帶給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力是什麼。

留學對於目前職涯貢獻有多幫助及影響?

出國唸書改變了我對工作的刻板映像與必須要在一個辦公室裡、公司裡工作的想法。我現在是一個freelancer,做的工作不是在一個公司底下做事,而是一個“團隊”內。起初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創新與厲害的工作模式,因為新鮮也相對認同。但是久了也發現它許多令人質疑的地方。我覺得出國後訓練了一身flexibility與很快可以認清事實與判斷自己想與該怎麼調適,也正可以套用在這個地方,正在進行practice。想對留學生說的話

不要等到一切都確認了才有勇氣出發。很多時候生活是需要帶著不確定去經歷,在成功的路上也是一樣,很多時候是在自己沒有把握之下做的決定或是選擇接收做的事,影響我們最深。

我認為出國唸書沒有什麼了不起,拿不拿學位也真的無所謂。重要的是在經歷這一切混雜的經驗後,你想要用你的所學做什麼事?

一對一諮詢留學校友 / 職場顧問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成為受訪者,分享我的留學經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