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訪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美國

科技人社跨領域 : 美國南方留學經驗 | Georgia Tech 喬治亞理工學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Bachelor of Science (BS) in Computer Science

Eva Huang


⼤學學歷: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orgia Tech) – Bachelor of Science (BS) in Computer Science
喬治亞理⼯學院 資訊⼯程學系

高中學歷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人文社會班

目前職位:

Salesforce – AMTS

過往經歷: 

Salesforce –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

OH!Bot – Software Developer

Stackfolio – QA Intern

出國留學前的學經歷

決定出國留學的原因

我出生於高雄,不過大部分都升學期間就讀於台北的公立學校。在傳統升學國中的我對於未來的想像十分侷限,資訊來源僅限一些學校老師推薦的書籍、社區的公立圖書館,身邊並沒有可以和我討論「留學」這件事的人;多數師長(包含我自己)對我的期待是就讀外文、法律、政治、傳播、商學等科系,從事傳統且已知的工作。

因緣際會,我進入北一女人文社會班就讀,從此對世界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在形塑認同與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我跟著人社班的特殊課程探索各種學術領域,接觸到許多翻譯過來的經典,例如《想像的共同體》、《觀看的方式》。高一時,歷史學導論講師常分享他對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和文理學院 (liberal arts college) 的美好嚮往。畢恆達老師曾來校內演講,分享他在紐約生活和接觸塗鴉文化的經驗談;有幸參與年年在陽明山上展出的世界新聞攝影展,也間接開啟我離開台灣、尋找更大框架的想法。

申請美國大學 : 高中階段的留學申請準備

對我來說,準備留學最⼤的難點是「資料蒐集」。還有很大一部分壓力來自對於家裡經濟狀況的考量,這點深深影響我路上的每一個決定——不是每個留學生家裡都可以讓他們後顧之憂——儘管如此,我還是選擇了出國。

高一我開始單打獨鬥準備英語檢頂,先以考取托福 (TOEFL iBT) 為目標;到了高二,班上有越來越多人聚集起來討論出國申請,經常會一起相約買參考書、考 SAT/ACT 。在選擇學校時,我們互相交換寫作上的意見,並且對更多學校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後就是組織整份申請書時,班上有同學諮詢過有參與人社計畫的大學端 — 李教授,曾經任教於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 (NYUAD) 的他給予我們全班的學生們很多寶貴的意見與指導。

申請美國大學 ⾼中階段的留學申請準備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最幸運的莫過於可以透過前輩們的努力去認識國際,網路的發達也能夠有效、迅速地蒐集所需資訊

申請美國大學 : 選擇學校 / 地點時的考量

美國大學選校的建議

美國學校在⾏銷時通常不會暴露出弱點,必須要多研究才有機會發現,或是找該校學長姐詢問。 

我選校的依據是「學校風格」、「學⽣特質」因為相信每個學校的⾏政風格、地域⽂化、⼈⽂素養、學業重點都會影響學⽣做⼈做事的⽅法 — 當時高中的我依據這些方針選擇學校。

強烈建議對學費、生活費有所考量的學生,不該將所有希望寄託在申請英國與美國的大學,而且最好不要放棄準備學測,因為美國的獎學金發放條件對於沒有綠卡或公民的人來說,非常難拿到;另外,依照學校錄取率不同,多數競爭較大的學校是沒有嚴格的錄取標準,並不是分數到達某個標準就能保證錄取。像我當時學測就有申請台大政治,並且申請其他國家的⼤學,例如新加坡⽂理學院 (Yale-NUS)、日本早稻田大學土木工程系 、 法國高等政治學院 (Sciences Po) ,這些學校的優點是不⽤特別考試,申請資料也和美國⼤同⼩異。

美國選校 : 文理學院 v.s. 公立學校

私立且小而美的新英格蘭文理學院,與我最後選擇的南方州立理工大校,堪稱絕佳對比。直到最後,我還是想知道⾃⼰跨領域的極限在哪裡、跨越的幅度能有多⼤。 

雖然社會科學也有探討許多當代議題,卻無法被⼤眾重視,除了台灣產業結構的問題,我認為一部分原因是社會科的訓練與當代科技發展模式脫節,例如現在有區塊鏈、人工智慧和其他新型態技術,但社會科學相關科系提供的訓練不易跟上這些東西,沒有辦法在第⼀時間更新研究方法應對與創新如何研究社會的面貌。 

社會科學無法立即性的給予我⼀個答案,卻沒辦法給我實踐上的應⽤和⽅法。就現實面而言,如果是想在美國⼯作獨立的⼈,⽂理學院畢業後很難直接就業,至少都要碩士以上,當然,我有認識去讀了⽂理學院獲得很好⼯作的⼈,但我覺得這個過程較為艱辛。而且⽂理學院與真實的美國社會相差甚遠,文化、社會階級、意識形態上,都和大眾有所不同,所以我後來才放棄就讀⽂理學院,選擇能夠真切體驗「美國」文化的州立大學。

美國選校 文理學院 v.s. 公立學校 Georgia Tech (喬治亞理⼯學院)
美國選擇學校/城市並沒有絕對的優劣,而是如何透過瞭解每個地方的強項和文化去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

Georgia Tech 留學經驗分享

喬治亞理⼯學院 : 轉系彈性有助於探索

當初我原先申請入學是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 的建築系,入學後無條件限制轉系到 Computer Science (電腦工程系)。相比於台灣的資工系,GT 的基礎課程相對簡單很多;相對於台灣視為硬性的必修課 (例如 Automata, Networking, Information Security),在這裡都可以變成選修。這使得一部分對認知心理或電機有興趣的人,更有餘裕可以去修其他系的課。

喬治亞理⼯學院 : 亞特蘭⼤的⽣活經驗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主校區位於亞特蘭大 (Atlanta) 都市中城區 (Midtown),算是地理位置相當好,亞特蘭⼤雖然沒有像是洛杉磯、紐約這麼⼤,但也有不錯的生活機能和較低的物價。 

亞特蘭⼤屬於南方,這裡的地域文化很特別 — 食、衣、住、行,都與美國輸出的視聽娛樂中所描繪的出入甚大。種族議題在這裏是現在進行式,不遠的郊區就是三 K 黨的發源地,有時還能看見象徵南方州的邦聯 (Confederate) 旗幟在風中飄揚。當初的我,理所當然經歷了不小的文化衝擊,但我告訴自己:在我還沒完全吸收、體驗、沈浸在這裡的⽂化之前,不要急著逃離。

如果真的對⼈⽂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你不能只是路過⼈家⾨⼝,就說「那個東⻄我不喜歡」而起身走人。 高中時的訓練,使我想了解現象背後的脈絡和原因,⽽不是簡單的下定義。我很喜歡去探索學校周邊的⽂化,探查地景裡的歧視、困頓、貧窮、衝突。四年來深入南方,我發現自己漸漸與台灣人反而有了更多的文化隔閡,例如對種族議題的重視程度、對美國底層文化的觀察、對南方菜的喜愛程度等等。

我想雖然 GT 是理⼯學校,但學校所處的這個空間並不是憑空⽽來 — 在⼀個地⽅⽣活,不可能完全脫離所在的地景去創造出新的知識,知識有其空間維度的特性。 

Georgia Tech (喬治亞理⼯學院) 亞特蘭⼤的⽣活經驗 
雖然不如美國一線大城市來的繁榮,不過亞特蘭大也有 Coca-Cola 、 Delta Air Lines 等大公司貢獻大量工作機會

如何實踐跨領域 : 科技+人社 (人文社會)

我對於人社的追尋並沒有停止,即使在理工學校,我也利用輔系來滿足這樣的興趣。我的輔系是 Sustainable Cities ,上的多是都市計畫的課程。但影響我最深的,可能還是 Technology & Poverty 這門課,或是 ICT4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t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這個領域。簡單來說,這個領域結合社會科學裡的國際發展理論(Development Studies)、資訊科技的技術,有時加入人類學式的方法論,試圖與發展中的重大議題對話,並做出實際應用。例如微軟在印度進行的 Sangeet Swara 計畫就是一個例用傳統的手機通訊系統,設計讓小農可以互相溝通交流的平台。

GT 的 Interactive Computing Institute 有十分強大的師資,去支撐學校、教職員、乃至於研究室裡的學生去做這樣跨領域的思考和實踐。

Georgia Tech (喬治亞理⼯學院) 轉系彈性有助於跨領域探索
雖然 Georgia Tech 在大家的認知是非常偏向理工的學校,不過仍然有提供非常多元的選修課程幫助在校學生跨領域發展及探索

美國職場經驗分享

美國職場概況 : 資訊工程領域、校內求職資源

美國的資訊⼯程領域有⼈才荒,資訊⼯程的求職博覽會甚⾄⽐整個學校的求職博覽會還要⼤。我去微軟⾯試時,那裡的牆⾯上可以畫上自己的校名或學校的代表色,而 GT 就落在黑板的正中間,足見學校在科技業擁有不錯的名聲。美國公⽴⼤學勝在學生基數大,只要班上前 10% 的學⽣能夠表現得好,在業界裡就有壓倒性的人際連結,也可以為學弟妹創造機會,這在科技業尤其明顯 — 這就是⼤學校的⼒量。

另外,公立學校的畢業生家庭基本普通,也有許多人必須還清學貸,因此學校的就業風氣非常興盛。多數人從大一就開始找實習,多的時候,有些人一年實習或產學合作 (co-op) 五個月以上,我自己也在畢業前做完三份科技業的實習。

美國職場概況 資訊工程領域、 Georgia Tech 求職資源
Georgia Tech 也有成立各式各樣的校內社團,學長姐之間的人脈網絡都有機會在未來取得進入職場的先機

美國職場 : 經驗分享

畢業後我的職稱是工程師,算是美國目前最為主流的台灣留學生就業選項。我也曾想過工作本身會帶給我經濟上的自由、滿足我對於自我成就的肯定,但我仍然想最大程度的探索各種生活方式。

學習是一生的事業,為了更好的瞭解科技跨領域的可能以及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的研究,我現在又成為了 Open University 的碩士兼職學生,回歸「文組」修習 Global Development 。另外,我協助發起了 Beyond Taiwan ,幫助台灣各地高中學生申請國外的大學、爭取獎學金。我也同時在2022年出版中文散文集《太陽雨》,講述我在異地生活的日子與生活的發想。

二十出頭,我還不想在思想上停滯下來,人格與認同也日新月異地變化著,但我在人海中,平安地前進。

美國職場 經驗分享
透過實習的過程可以不斷地重新檢視自己的技能與職涯規劃,也能提前在畢業前拉近與產業的距離

執行編輯 : 林軒毅 Bill
校稿編輯 : 曾昭瑋 Terza


延伸閱讀 : 其他台灣留學生如何選擇美國大學

因為熱愛英文,決心勇闖美國看世界,用 Common App 申請上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世界即校園」- 四年七座城市,實現無牆的全遠距教學 | 密涅瓦大學 Minerva University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

成為受訪者,分享我的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