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外商新創人物訪談留學人物訪談專欄碩士專訪美國職場訪談專欄

放棄美國律師工作,我在新創看見新的可能 | Columbia LL.M.

Columbia Law School LL.M. (Master of Laws)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法學碩士

Rae Chiang


碩士學歷 :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 LL.M. (Master of Laws)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法學碩士

大學學歷 : 

台灣大學 法律系

目前職位 :

ULSee Inc. – Director of Legal Affairs

過往經歷 :

Hu Law Group – Attorney ( New York, NY )

Family Count Clinics – Volunteer Legal Assisitant ( Madison, Wisconsin )

出國留學前的學經歷?

大學法律系 : 畢業後的出路規劃

當時法律系畢業後打算直接進入事務所工作,因為就我所知道申請美國法學院碩士會需要工作經驗 (實務經驗),其中有一部分的法學院沒有相關要求,希望申請者越年輕申請越好,另一部分實務導向的學校則是希望申請者在本國就擁有相關工作經驗,如此一來可以將案件經驗帶入課堂直接討論 (我預計申請的學校歸類在這一類)。

所以我當時沒有考慮在台灣就讀研究所。畢業後第一年在台灣某房地產總部當法務,同時準備律師考試。取得律師證進入律師所實習五個月,接著投入律師事務所工作,至出國前總共累積了兩年多的工作經驗。

啟發留學的動機 : 透過嘗試來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規劃

一開始並沒有明確要就讀研究所的計畫,即使要讀的話也還沒有辦法確定要選擇國內或海外。於是大學時就提前選修研究所的先修課程(開給研究生,但剩餘空位可以讓大學部加簽),修了幾堂認為程度上是自己可以接受,也與學長姊聊過關於論文如何產生、生活方式等。例如 : 論文的產生方式是依據國外文獻加上自己的評論等。這些資訊加上自己的修課經驗,我認為自己能適應更高強度的環境,不希望未來多花兩年的時間在台灣讀研究所,因此我先排除在台灣讀研究所的這一項未來規劃。以留學來說,台灣許多法律系的學生會選擇去德國留學,因為我們初始的法制是承襲德國的,但隨著時間演變,台灣開始有跟隨美國的趨勢。

所以考量到語言與最新的法律走向,我認為美國會是更好的選擇。關於時間點,因為跟教育部貸款仍不足以支付全部的留學花費,所以我還需要累積一些積蓄作為生活費,因此我當時設定的時間是工作兩年之後出國。

美國留學 : 法律領域經驗分享

美國法律留學 : 如何選擇合適的學校

美國只有部分州別開放給外國人考取律師證,最搶手的是紐約跟加州。以我當時所做的入門研究,資訊顯示這兩州是特別熱門的選擇,因此我參考學校排名,以及預計進修的領域是哪一間學校提供更多的資源來作為申請依據,例如 : 哥倫比亞比較強的就是公司法相關的領域。

美國留學 : 申請經驗分享 Why Columbia Law School (Columbia LL.M.) ?

申請學校清單 (藍色字體為最後取得 offer 名單) :

當時我有收到幾間學校的 offer,依照排名與地點做出最後選擇,考量到未來的工作在紐約跟加州之外的地區會遇上求職困難。當時也曾考慮過柏克萊,因為他們所發展的強項 – 智慧財產權是很有潛力且有趣的領域,不過最後還是因為世界排名的因素,我選擇另一個同樣有興趣的項目 – 公司法,最後進入哥倫比亞就讀。

選校或是選系(各校強項),是大部分學生都曾經徬徨過的問題,我當時所面對的狀況是當年度 哥倫比亞 的排名領先於 柏克萊 ,所以可以綜合考量的部分還包含各校目標發展領域 (公司法 、 智慧財產權 )、未來嚮往的工作地點 ( 紐約、加州 ) 、 天氣、交通方式,能考慮的因素永遠只有更多,因此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選擇。

另外,像哈佛與柏克萊其實都有在智慧財產法領域著墨,許多人可能第一時間就會因為名聲而選擇哈佛,但每個人還是要將未來的工作發展 ( 地點、職業、產業 )、個人習慣 ( 天氣、環境、物價水準) 考量進去,畢竟抵達之後能否適應當地生活才是留學旅程的開始。

Berkeley Law 加州柏克萊大學 - LL.M.
美國加州擁有其他州別無法比擬的氣候條件 / 圖片提供 : Unsplash

Columbia LL.M. : 美國法律碩士的課程與台灣哪裡不同?如何影響未來職涯?

關於法系,在台灣上課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提前告知學期大綱」,於是學生就會有明確的課程與學習架構。但在美國則是許多案例堆疊起來,面對一堆案件,讀到後來會不確定自己到底在讀什麼。雖然老師會解釋,但自己要會思考跟理清。學習上自己要很靈活的找重點,不像台灣教授會告訴你怎麼做(我不確定台灣是不是這樣,畢竟我沒在台灣讀研究所)。至於工作的部份,進入律師事務所之後,靈活度很重要,沒有人會告訴你案件與法律的哪部分有關。或許老闆會給你另一個方向讓你找答案,但這樣的思考能力是別人告訴你,而不是自己去找答案。自己要能夠做連結,把很廣的範圍導向針對個案的變化。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 LL.M. (Master of Laws)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法學碩士
Columbia Law School 畢業典禮 / 圖片提供 : Rae

美國,準備紐約州的律師執照經驗分享

美國律師考試 : 準備歷程與台灣的差異?

在台灣時,準備律師考試的時間點是畢業之前,當時會與系上同學共組讀書會。印象深刻的部分以刑法為例,同學們會拿著教授課堂上講解的二階理論架構來準備,但開始準備國考時才面臨緊張的局面 – 國考居然是以三階理論為架構。原來是因為台大法律系的課程架構、教學方式並非以考試為導向,各個教授也各自有自己隸屬的學派,因此考試前先弄懂國考所依據的學派,才能答出較好的答案。我認為同儕在律師考試環節是很重要的加分,像是當時我們就需要求助於三階學派的學長姊幫忙轉換思維。

另一方面,在美國考紐約律師時我的心態比較放鬆。因為在台灣只有 8% 的錄取率,反之在紐約州,外國人通過律師考試的機率是超過 20% 。當時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線上教學系統購買視訊課程,登入之後即可開始收聽考試內容的編製教材,我個人是從 5月畢業開始準備,7 月馬上報名考試。許多班上的日本同學 從 3月就開始準備律師考試,他們的社群還很厲害的把所有的教材翻譯成日文,讀書會還會分工來講解各個章節。不過由於考試是以英文進行,能夠越早習慣術語、考題的描述方式其實也有助於應試。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個學姊計畫在哥倫比亞大學推出一套中文的律師考試教材,說不定未來的學弟妹有可能因此受惠。

完成 Columbia LL.M. 學位 : 取得紐約州律師執照後,產業、職涯的選擇?

其實台灣跟美國的律師執照概念也有所不同,在台灣只要可以取得律師執照相當於至少可以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不過當場景轉換到美國的執照律師就有些差異,即使持有律師執照還是得面臨「到底怎樣才能得到一份工作」的問題。提及現實的層面,大部分的美國律師事務所都希望來自台灣的律師負責協助移民案件,擁有中文能力的律師可以很大程度的解決客戶的語言問題,不過移民律師卻並非是每一個人的心之所向。我當時所做出的妥協是從移民律師開始,展望未來能夠逐漸轉向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

分享一下自身經驗,當時我很幸運的被一間位於威斯康辛州的個人律師事務所聘請,雖然是從實習的角色開始從頭開始學習,卻因此學習到到許多執行面的內容、移民法知識。所以如果說想要成為一個走路有風的訴訟律師,或許畢業後回到亞洲求職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美國的條件下,台灣律師並沒有優勢,尤其沒有 JD (法學博士) 的實務的前提下。

完成 Columbia LL.M. 學位 取得紐約州律師執照後,產業、職涯的選擇?
對於學歷、經歷同時具備的同學來說,如果目標是美國求職可能不乏工作機會,不過工作內容是否符合人生規劃是另一個問題

目前工作內容分享

結束威斯康辛州的事務所實習回到紐約,我向第一間提供 offer 的律師事務所談的條件是 – 我願意接受處理移民案件,不過希望有一部分手頭的案件可以跟公司法相關,讓我能將留學期間的所學應用在工作實務上。如果真的想做實踐自己的目標,或許過程中就必須做出取捨先繞點彎路。在美國從業一年回到台灣休假的期間,意外的被獵頭安排與現在的公司 ULsee 見面,在薪資、工作內容都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誤打誤撞得到一份很喜歡的工作。

ULsee 屬於一間新創公司,它組織結構非常扁平、廣大。以前認為自己是法律人只需要懂法律。但卻不適用於我目前的工作職位,我必須開始去瞭解業務端、技術端、行銷端、財務端,因為能夠更有效的幫助我控管整個公司的法律相關資訊,需要主動瞭解其他部門當前的運作模式、工作習慣,提前預防有可能違法的行為,並用律師的角度來提供專業的建議。

公司的投資部份不能只依靠法律方面的知識和實務經驗,也要將每一個產業的特性、公司定位全盤考量,對於產業內容有足夠的瞭解之後,才能更具體的提供合適的建議給同事參考。並且公司提供我遠端工作 ( remote working ) 的選擇,讓我能夠更多的時間走訪世界各地,讓我繼續探索法律專業能夠應用更廣泛的可能性,我相當熱愛目前的工作。

ULSee Inc. - Director of Legal Affairs
遠端工作的形式,讓我開始走訪東南亞、歐洲各國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 圖片提供 : Rae

延伸閱讀 : 更多留學新創工作者的留學歷程

stanCode 創辦人 | 有幸進入史丹佛大學,我想將教育的感動帶回台灣

Argo AI Software Engineer | 突破徬徨,自動駕駛工程師重新「定位」人生


+ 更多創作

作為平台總編輯,在此感謝所有留學校友願意分享留學故事,也謝謝長期願意閱讀留學計畫文章的每位夥伴。如果你也有留學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歡迎隨時透過 instagram 及 Facebook 與我聯絡。